今天和一一姐学习爱的沟通,我上台扮演一个回家看见老公把屋子里弄乱的老婆的形象,哈哈特过瘾,不过有一个问题,一一姐说我不会共情,那我就查一下共情是什么鬼?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心理学家解释是:每个人都是有自恋的,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
共情能力是自己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通常情况下是自己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而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能与对方一起分享或分担情感。共情更多是为对方考虑,那个时候“我”不是主导角色,“他”才是主导角色。
抑郁病人容易受到他人的抑郁情绪影响是一种心理暗示,看到别人也抑郁,联想到自身,感到沮丧和消极,觉得“这么多人抑郁还没好,看来我也好不了”,这个时候,他不是为了他人而感到悲伤,而是在为自己感到悲伤,思维和情绪的主导角色是自己。这是一种触景生情,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老公因肺癌而去世,我前往吊唁。
看她难过的样子,我的鼻子也酸了,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的以后该怎么办呢?我得好好安慰安慰她,别因为悲伤过度伤了身体,看看我能帮上她什么忙就帮什么——这是共情。
而我联想到我自己也吸烟,我父亲也是死于肺癌,说不定我过不了几年也会死于肺癌,到时候在殡仪馆哭泣的就是我的家人了,但是我又戒不了烟,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痛苦——这是心理暗示。
,“共”是共同、共通、公共,“情”是情感、情绪、感情。“共情”也就是指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理解、认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换位思考”。
共情不是同情,虽然共情里面有同情的成分,但不仅仅是同情。同情是一种怜悯,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不能平等交换身份,同情不一定会有对对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共情不但有同情,更有理解和认同,共情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和体会对方的内心世界,理解和认同对方的内心感受。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刚刚经历了感情的重创在向你哭诉,你为此叹口气,觉得她真倒霉、真可怜,怎么老是这么不走运遇人不淑,那是同情;如果你觉得她的遭遇让你也感到很难过,看到她痛哭流涕你也有想哭的感觉,你甚至幻想如果是你碰到了这事你该怎么处理,那是共情。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曾经陷害或伤害过你的人出了意外,造了天灾人祸,你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说报应来了,大骂他活该,那是你缺乏共情能力;如果你觉得虽然他人不好,但是遇到这事他已经够倒霉的,心里已经不痛快了,你不能再雪上加霜冷嘲热讽,甚至想安慰他或者帮助他,那是你具有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对于人际交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只有你感觉到被对方接纳、认同、理解、尊重、体谅,你才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反之,你给予了对方同样的接纳、认同、理解、尊重、体谅,对方才会对你说些掏心窝子的话。我们常常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越来越疏远,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自己本身的利益、关注自身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主观地看待问题,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忽略了他人的需求,没有从公正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没有从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问题。由此,我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沟通。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缺乏共情能力,会将上级的指示当作发号施令、瞎指挥,会对同事的积极理解为抢风头、图表现、拍马屁,会对下级的建议认为是顶撞、无理、找借口。在家庭里,如果我们缺乏共情能力,会觉得婆婆故意刁难媳妇,会觉得媳妇就是没有女儿孝顺,会觉得老公就是不懂得体贴人,会觉得老婆就是罗嗦麻烦。
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具有共情能力的同时也就具有善良、宽容、合作、尊重的品质,这样的人,谁不愿意与其交往呢?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具备共情能力呢?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西蒙·伯龙·科恩(Simon Baron-Cohen)在《本质的区别》(The Essential Difference)一书中提出:“女性大脑主要促成共情能力的产生,而男性大脑则更偏重于理解能力和创建系统化思维”。他认为男性的大脑更加系统化,而女性的大脑则更加感性化。那么,是不是女性比男性更具备共情能力呢?并非绝对如此,之后,他也指出,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具备“女性特质”的大脑,也并不是所有男性都拥有“男性特质”的大脑。
众所周知:男性更理性化,女性更感性化。而共情能力是与情感相联的,共情能力需要你去感受、关注、接纳、认同、理解、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且以关切的话语、温暖的怀抱、尊重的语气去表达你的感受、关注、接纳、认同、理解、尊重。相比男性,女性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所以相对男性性格的人,女性性格的人更容易具备共情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具备共情能力呢?或者说,如果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
我觉得首先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放下仇恨。一个把别人的过失念念不忘地记在脑海中的人,无法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也整天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感觉不到快乐,结交不到朋友。仇恨是心里的一棵刺,不断伤害的是自己,你恨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的怨恨而吃不下睡不着,反倒是自己被仇恨折磨得不成人样。当你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你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你才能去理解他人。有的人可能会说那样刻骨铭心的伤害他无法忘记,要知道,刻骨铭心只是对于你自身而言,所有的人都经历过伤害,伤口总有愈合的时候,如果你不断地扒开伤口察看,那个伤口永远都无法愈合,那个伤口永远都会让你感到疼痛。在恨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伤害你自己,如果说当初是别人伤害了你,那么现在就是你自己在伤害你自己。何况,反过来想,你能保证你这一辈子就从来没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你自己不能保证自己从来没有做过错事,不能保证自己从来没有伤害(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过别人,你又怎么去要求别人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也不希望自己很久以前一个无心的过失还总被人提起吧?学会宽容,学会谅解,放下仇恨,你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他人。
学会倾听和联想,学会换位思考。在他人与你交流的时候,要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话题,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妄加评论。倾听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真正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完整用心的聆听了,你才能够去理解、去分析。理解了对方要表达的意图和情绪之后,你还可以联想,将自己设想成对方,想象自己如果处在该种情境之下会是怎样的心理和情绪。换位思考这个名词我们听的很多,做的却很少。换位思考是一种心理和情感的体验,是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理解问题,是你扮演对方角色的感受过程。只有你真正的从他人角度去看待问题,才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向导致的偏颇,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
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在你学会了宽容的对待他人,很好的理解了对方之后,你应该从对方的利益点出发,与对方交流,并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交流不仅仅是聆听和接受,更是回答和付出,当你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当你为他人排忧解难之后,感到愉悦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你。具有善良、热情、爱心品质的人,会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利他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利己行为。在他人对你表示感激的时候,难道你不会感到愉快?当你看到他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受益,难道你没有丝毫的满足感?当你看到自己的能力在他人身上得到体现,难道你不会对自己增加更多一份的自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个人签名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原因,我深刻的感受到:得到他人的帮助是多么温暖,能够帮助别人又是多么快乐。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帮助别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更是帮助自己。
共情能力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是一种真诚的情感交流,我们在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都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时刻需要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增加共情能力就是维系良好社交关系、保持良好心境的一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