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了地坛,心心念念的地方。一切都源于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
初读文章时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语文老师把《我与地坛》印到了A4纸上,十几张纸简单地装订在一起,人手一份。记得当时只对这句情有独钟,也就是因为这句,这几张纸一直保留至今。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最近又重读了一遍《我与地坛》,已是大学毕业后了。却意外地从书中读懂了母爱,略略感知到了生死之探求和书中微微透漏着的无奈与释然。也开始对这些文字咀嚼许久,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有些字句需要反复看上几遍,但也只能简单的领会。至于更透彻的领悟,那种对生命的理解还未有太多感知。特别是最后一章: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真真是看了好多遍,才把这句话捋通。但对于这本书,自己心境和喜好上的转变,让我感到欣喜。
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想之,读书也是靠缘分的吧。恰好与自己心境相同,那种与书之间的相遇才算契合。未来再读,想必又能有不同收获。读书,如人饮水。
最近,我会去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务虚笔记》。我已把《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和《务虚笔记》的电子版放到后台,回复“史铁生”可自取。有兴趣可以共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