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深圳特区报》副刊,一整版的诗人访谈映入眼帘;随后的几天,都将有连续大版面的诗歌专辑刊载,编辑别出心裁,很花心思。读了这些,这才知道第11届诗歌人间活动将于12月2日在深圳举行,有诗歌展示,有诗歌音乐会专场,心里很温暖。
深圳在世人的眼里以建设速度、科技创新闻名。但是我们不能只有高楼大厦,我们还要城市的灵魂。
我们要有政治影响力的机关报,也要有人文影响力的副刊。
就像我们要有新联联播,也要有《朗读者》。
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商业熙熙攘攘,人们比较功利,但它有政府经营的香港电台24小时播出经典交响乐,这也是在为城市填充灵魂。
我们的城市诞生了华为、腾讯这样的国际级的企业,出现了任正非、马化腾这样的重量级科技人才,但别忘了,深圳也曾是先锋诗歌理论和诗人的汇聚地;深圳报纸刊登过整版整版的“朦胧诗”也曾流传全国。
深圳虽然没有诞生出著名诗人,但却长于举办活动、宣传推广。年轻一点的市民可能不知道,深圳这个城市的名字曾经与中国现代诗联系在一起。1986年10月21日至10月24日,深圳曾经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是中国新诗自1916年诞生以来举办的第一场现代诗歌群体大展。这场大展既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活动,参与的社团诗人多,发表的作品质量高,社会影响大。
深圳不仅有高交会,更有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草地以及即将举行的诗歌人间活动。
有一次我在经典诗文朗诵会上,第一次听到组织者请来的大咖,以专业的声音朗读食指的《相信未来》,热泪盈眶。我们曾经那么虔诚地传抄这首诗啊。
这些活动,提醒我们这些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人,要经常地仰望星空,享受内心深处涌动的敏锐思绪,从车流、人流、文案以及永远看不完的手机信息等现代焦虑中得以缓解。
这个城市应该感谢诗歌活动的组织者,以及用心的编辑记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