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殉国,大明覆灭。紧接着清兵挥师入关,开始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清朝入关之初,局面并不乐观,中原、江南一带还存在庞大的反清武装势力。主要包括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朝廷、郑成功的水师、大西军李定国余部等几大集团,他们高举义旗,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清活动。
在清兵的强力围剿下,南明鲁王朝廷难以立足,最后乘船来到舟山群岛。鲁王君臣见情势危急,但境内的反清武装又各自为战,难成气候,经过商讨,决定派人出使曾是明朝藩属国的日本,看看能否借来精兵,战败清朝。这个奉命赴日借兵的人,名叫朱之瑜。朱之瑜是浙江余姚人,出身官宦世家,从小饱读书史,学识渊博。但他却无意仕途,埋头治学,一生未考取功名。
崇祯十一年,38岁的朱之瑜被地方官推荐给朝廷。但他立身清高,见明朝朝政败坏,不愿同流合污,坚辞不就。1644年,明朝灭亡,朱之瑜痛心不已,从此决意投身反清复明大业。后来他投奔了南明鲁王朝廷,积极建言献策。1645年,朱之瑜身负重任,从舟山启程,漂洋过海赴日借兵。
朱之瑜抵达后,见到日方实际掌权的德川幕府。但他们出于种种考虑,拒绝出兵援助明朝反清复国。朱之瑜失望而归。此后几年,朱之瑜不顾风涛之险,两度只身横渡东海赴日,都遭拒绝。朱之瑜情急之下,又起身前往明朝的另一个藩属国——安南,想动员安南国王出兵反清,结果不但没借来兵,反倒被安南人扣留不放。
安南国王见朱之瑜学识渊博,是个难得的人才,有意留下他为自己效力,于是许以高官厚禄,百般劝诱。朱之瑜心向大明,志向坚定,不为所动。安南国王恼羞成怒,于是在他住处门前斩杀犯人,把脑袋挂在他门外,以此恐吓他。朱之瑜每天熟视无睹,谈笑自若。安南国王都被他的志气感动,称赞他“大人”、“高人”,最后把他放行。
朱之瑜得以脱身,但此时南明鲁王已覆灭,他又投奔张煌言、郑成功等反清将领。数年之后,反清武装连遭挫败,清朝大局已定。他宁死不愿作清朝臣民,再度乘船赴日。此次抵达后,他遇到了日方学者安东守约,安东守约对他的学识和才华大为钦佩,两人成为异国知己。
在安东守约的推荐下,朱之瑜得到了日方重臣德川光国的欣赏,德川把他视为天下奇才,用隆重礼遇接待他,尊他以国师之礼。朱之瑜从此声誉鹊起,“舜水先生”的名号,受到日方各界广泛推崇,门人弟子如云,争相听他讲学,学习儒家文化。日方学术界的“江户学派”就此形成,该学派的主要成员,日后成为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朱之瑜被誉为“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他的思想体系,成为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原动力之一。
天道循环,朱之瑜一生反清复明,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到反清复明成功之日。深受他思想影响的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强国,最终在200年后击败了清朝。然而时移世易,日方屡次出兵侵扰清朝,给清朝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朱之瑜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不愿看到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