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二章
这个无忌惮,给我很大的启发。之前之所以不能真正理解《中庸》,正是因为对这本书缺乏敬畏,缺乏虔诚,带着轻慢之心读这本书,自然只能读懂皮毛。如今带着自己的思考再读,才发现这本书,字字诛心。
最近在做自媒体号时发现,需要处理好各种平衡,一味地迎合,或者一味地自嗨,都是在走极端,只有不偏不倚,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说“君子而时中”,意思是“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
凡事做到极致,但是不走极端。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和天性(道),既要体察自己的“道”,尊重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要体察世界的“道”,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做好这个把控后,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贵族教育体系里关于“诚心正意”的教育——“六艺”当中有一个“书”,其中就有书法的练习。在中国古代,书法练习其实就深蕴“中庸之道”:首先要诚心正意地从基础练起,师法古人,学习书法之“道”,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了自己的审美,开始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在自己和这个世界中间不断找平衡的一个过程。
这其实并不容易,首先得有这个“中庸”的意识,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之心,就已经很不容易,另外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在大悲和大喜、过度放纵和过度苛责、过于自我和讨好型人格中间不断找这个平衡点。
这个其实很不容易。首先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跟我一样,对“中庸”保持蒙昧、轻慢的状态。难怪孔子发出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品质!”)
结合我自己的自我教育而言,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比如明知道不能过度熬夜,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比如明知道不能长期久坐,但一旦忙起来就根本忘记了,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过度的放纵,或者过度的勤奋,都会带来不好的反馈,过犹不及。
虽然《中庸》是儒家经典,但是在当时,中庸之道并没有被推行下去。关于原因,孔子说得很透彻: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
中庸之道为什么很难施行?因为太聪明的人自以为是,是为傲慢;愚蠢的人智力不及,是为蒙昧。有才的做得太过;没才的根本做不到。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地践行。
大家都要吃饭,但有的人温饱都解决不了,只是为了果腹,有的人过分地强调精致、奢靡,贪得无厌。
真正能够尝出滋味、吃出品位的只是少数。即使有“中庸”这么精妙的哲学理念,这个世界也很难大同。因为大多数人,都在不断地走极端,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没有敬畏之心,对金钱名利官职有很强的野心,不惜以各种极端方式去获取。暴饮暴食,对食物贪得无厌。各种奢侈,超前消费,自以为潇洒,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裸贷的新闻层出不穷。物质过剩,富二代们想要什么都唾手可得,所以不知道珍惜,很难懂事。穷二代什么都没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极端的仇视。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知识分子还是商人,我们的心态好像都不太好,都在焦虑,都缺乏一种淡定从容、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敬畏,没有最起码的诚心正意,所以为人处世缺乏正念,缺乏起码的横平竖直,走极端,走邪路,走偏锋。
我们自己对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对。所以遇到各种事情,我更愿意回到自己的世界,审视自己的内心,吾日三省吾身:
日更了乎?(√)读书了乎?(√)早睡早起了乎?(√)
今天有进步,提前一个半小时完成日更。可以得意洋洋地看书书,睡觉觉了。
安啦,夜猫子们,洒家先睡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