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一本《读者》杂志,人物封面的头像已换成自家的,潜意识里也把读者当自家的了。
《读者》是我一生的相伴的小读本,从青涩青年时期到淡定中年,就算是到优雅老去的时候,依旧是《读者》的读者。
01.
与《读者》相伴的岁月。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与《读者》的初相识宛如一场美丽的邂逅,这得益于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她是一位江西女子,长的很漂亮,皮肤白皙,大眼睛,长长的头发,大大的波浪卷,美到不行,是我们女生心目中的偶像,也成为男生心中的女神。。。。。。
记得那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我的语文老师在上课到时候,拿出一本杂志,给我们全班同学说,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去订阅这本杂志,经常读里面的文章就不愁写作文时没素材了。我当天就去学校外面的报刊亭去找这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
当时的报刊亭,是卖报纸和各种杂志的,在街头巷尾有很多这样的亭子。我们学校门口外面就有一个。
报刊亭里,很多报纸和五花八门的各种杂志,我的在目光被一本锁定在一本装帧简洁却散发着独特气质的杂志上,仔细一看这不就是老师手上的那本《读者文摘》吗?
杂志的封面上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读者文摘”几个字沉稳而又亲切。我轻轻拿起它,随意翻开一页,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那一篇篇精致的短文,有的如潺潺流水,讲述着平凡生活中的温暖故事;有的像智慧的长者,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的似灵动的精灵,展现着世间万物的奇妙。我沉浸在这些文字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每一个文字都像是跳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从那刻起,《读者》走进了我的生活。为了便于购买阅读,我就在报刊亭那里订阅一年一年的,每个月杂志出版的时候,邮局的送报员就把杂志送到学校里来。
就这样我从高中时代起就开始订阅《读者文摘》,一直到有电子读者期刊出现,我才停止订阅,似乎是邮局没有了订阅业务。
《读者文摘》在我感到迷茫时,它用一篇篇励志的文章为我点亮前方的道路;在我心情浮躁时,它用那些宁静而深远的文字让我静下心来。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朋友,默默地陪伴着我。
从青春飞扬的高中,到五彩缤纷的大学,又到毕业参加工作;从美少女到为人妇,为人母;从青涩岁月到沉稳的岁月静好,《读者》一路随我走来,已经成为我离不开的精神慰籍。
我经常随身带着它,有时候在公园的长椅上阅读,有时候在漫长的旅途中翻阅,更多的时候是在睡前的灯光下品味。
与《读者》的初相识,开启了我与这本杂志的美好缘分。它让我明白,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本好的杂志可以成为心灵的避风港,可以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带给人们持续的感动与启迪。即使岁月流转,那份初遇时的惊喜与感动,依然在我的心底熠熠生辉。
02
《读者》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章,也在于它传奇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者文摘》到《读者》的前世今生:
1981 年的 1 月,《读者文摘》创刊号在甘肃兰州呱呱坠地,那时还不是叫《读者》呢。
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一群怀揣着梦想的人赋予了《读者文摘》生命。他们定下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使命,就带着这样的期待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本双月刊,简简单单的新闻纸,黑白的印刷,封面上是一个纯真的女孩,带着对世界的向往。
那时候杂志虽然稚嫩,但也在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想到杂志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创刊第一年发行量就不断攀升。
不过《读者文摘》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82 年,美国的《读者文摘》说这杂志的名字和他们有冲突,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从此就开始了一场漫长又复杂的版权纠纷。出版社也在不断地调整,1989 年的时候,在《读者文摘》名字后面加上了“月刊”两个字,试图和美国的那本杂志做区分。
但是到了1990 年,矛盾还是没有解决。
直到1993 年,为了彻底避开这场纠纷,杂志社开始面向广大读者征名。那时候收到了好多好多的名字呢,最后选择了《读者》这个新名字,7 月的时候,杂志正式告别了《读者文摘》这个名字,开启了新的篇章。后来我又经历了注册英文刊名的波折,不过这都没有阻挡《读者》一路走来的脚步。
2000 年,《读者》从双月刊变成了半月刊,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内容了。
2006 年,以一《读者》为核心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此时感觉杂志的力量更强大了。
2008 年,《读者》的海外版也创刊了,中国的《读者》开始走向世界,让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认识获得阅读之乐。
2023年,《读者》已经走过了 42 个年头。出版了近 800 期杂志,那些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成为了他们青春里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很期待也很感恩,也很感恩,期待《读者》永远和大家一起,走过更多的岁月。
03
《读者》给我们带来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带给人们最大的心灵慰籍。读着《读者》看到万千世界。就像沙漠中的清泉。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而丰富的世界。
在《读者》的一篇篇文章中,让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些描写普通人在困境中坚守善良、传递温暖的故事,如同一束束光照进了我略显浮躁的内心。比如读到一位支教老师在艰苦的山村,用爱与知识为孩子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事迹,让我深深明白奉献的意义可以如此深远。
捧起《读者》,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字之旅。每一篇故事都像是一个脚印,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其中的亲情故事尤其让我动容,那些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的细腻描写,让我回忆起生活中被我忽略的温情瞬间,让我懂得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而那些关于梦想和坚持的篇章,像是激昂的鼓点。从一位残疾运动员克服重重困难追逐赛场荣耀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可以跨越任何障碍。这激励着我在面对自己的理想时,不再轻易言弃,哪怕前方荆棘密布。
同时,那些充满智慧的小品文也给予我无尽的思考。它们以简洁的文字,剖析生活的真谛,就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有一篇文章探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慢”的遗忘,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匆忙,学会在忙碌中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片云的飘荡。
《读者》中精美的散文,则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景、生活的诗意。让我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在文字构建的美景中得到放松,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我在复杂世界中找寻自我、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读者》还像一座文化的桥梁,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地域风情呈现在眼前。异国他乡的人文故事让我领略到世界的多元与奇妙,而那些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又让我对自己的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我成长路上的挚友,用文字不断地滋润着我的心灵。
写在最后
遇到好的书籍,犹如买到一款有效的养颜补品,越吃越上瘾。心中涌动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感,
我与《读者》已经相伴走过前半生,在往后余生里,更是与《读者》携手同行,永远是《读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