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读书会的一个朋友抛给我的,我当时无法回答,事实上是现在也无法回答,但是值得去探索一下。
给我提问的这位哥们身上有股劲,我感受到的是他是来打赢我,他有足够的力量,他很强,我很弱,但我又不甘心自己在弱势。其实,这个时候,我有观察到我的心理过程。把一个权威的父性角色投射给了他,所以,我想要躲开他咄咄的逼问。(逼问也是我的感受,感受与真实是有出入的。)
我去感受假如他是我父亲,从一个女儿的角色来体验这样一个父亲所能带给我的感受。
他是不可战胜的,和他之间我是个失败者。他尽管总是说希望有人指正或者说是指教,但是他在说话时就已经穿上了防御的盔甲。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探讨他都已经如同刺猬一样设防了,谁碰谁痛。从这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个盔甲骑士。我投射出去的女儿的角色很惧怕,战也败,不战也败。人天然的惧怕挫败感,所以,我想逃离。所以,我观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孩子之间正处于关系紧张的时期。但是他有作为一个父亲的柔肠,即想让自己活得有价值,也想让他的孩子活得有价值。可以说他积蓄了获得价值感上的挫败感,挫败感不表示挫败,只是感觉。而这些感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引起的。当他如果能去留意自身的需求,对自己少一些挑剔和不满,就会好很多。他很有学问,但学问也成了他的防御盔甲。那么,如何解决呢?
我无法回答,所以一起来探讨一下!如果说:如何让一个人活得有价值?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因为存在即合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无可厚非的。因此,必须转换话题为:如何让一个人活得有价值感?
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价值高低多少则令当别论。而价值感是一种感觉,一种我是好的,被人认可的,被人需要的,有用的等好的感觉的集合体。这些感觉从何而来呢?!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即是空白的,又不是完全空白的。我们的身体就是一部活的进化史,我们有些无需学习就会的本能。我们有自由意志,即使我们当时还很小 ,这套自由意志活动的规律是我们所独有的,如同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我们使用这套自带程序和外在的一切互动着,不断的摄入,整合,选择性加工,一路走来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这个“我”。
“我”的价值感从何而来?
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妈妈爸爸看我们的第一眼就给我们的生命注入了价值感。妈妈爸爸用欣喜的眼神,怜爱的眼神;还是挑剔的眼神,冷漠的眼神看我们 ,我们都能接收到。虽然我们似乎不记得,但都埋在潜意识里。我们不断的去父母那里去证明自己是否有价值,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了解这些。都是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那一套去做,如同信奉真理一般信奉着。所以,有时候价值感如何取决于我们出生的家庭和我们与生俱来的那套独特的解读程序的互动方式。
我们再大一些的时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深也更广了。于是,慢慢摄入社会上的各个团体的价值观。比如学校,好成绩就是价值。我有听现代的孩子说:“我们就是以成绩论英雄的!”在寻求优越感(同价值感)的路上遇阻,然后就开始自我否定。
到这里不得不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了
我们生来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让自己在学习和超越中获取价值感。我们很小的时候,一般在成长的路上没有过多障碍的话是可以在超越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超越感的。但是,由于养育者的不了解,我们受到了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严厉的对待。父母亲的语言模式没有鼓励的作用,反而是一种价值感的剥夺,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自然高不起来。
比如,父母亲都没有给到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比如帮助家人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参与感,而且感受到的都是自己是父母亲的包袱,价值感自然低。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价值感呢?
阿徳勒曾经跟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抑郁症患者说,让他14天每天无偿的帮助别人做一件事,抑郁症就会好了。我想去做这件事就是获取价值感的一种途径。当一个人每天都去为别人无偿的做一件事时,收到自己对自己的那个认可和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即可以填补价值感的缺失,同时也与他人不知不觉的建立了连接。因此,生命得到了滋养,“我”通话他人之眼照见了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完成一些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提现,当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到一个有价值的自己时,价值感一下子倍增了。在其它方面,我们去学习一些正面的语言模式也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价值感。
比如,孩子叹气自己画画不好时,给孩子一个正反馈。“妈妈有留意到你有个愿望哦!你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然后一起探讨如何在画画上有所提高,也不能在孩子退宿时拿出孩子的计划要求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抱怨自己努力了没收获时,我们需要有一个敏锐的觉察。把孩子和孩子的问题分开,带领孩子一起去认识情绪背后的需求。带领孩子一起去观察努力的过程的那个平台期,打个比方,我们要吃六个饼才会感到饱的话,前面几个饼是不是白吃的呢?以此来和孩子做讨论,直到孩子明白自己认为努力了没有进步就如同吃了两个饼虽然没有饱腹感,但是是有意义的。因此,给孩子注入信心和希望。一个有信心和希望的孩子会通过努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
我们如何让自己活的有价值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获取价值感的途径投射给孩子,然后,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意的时候就会崩溃。自我价值感的大厦倒塌,于是责怪孩子,责怪爱人。看吧!这些都是外归因的归因方式,把自己的价值感投射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上,是导致自我价值感倒塌的那个因。
回到本元,我们生来就是有价值的,哪怕是在接受他人的帮助,那么接受帮助也是一种价值,提供给了他人帮助别人的机会也是一种价值嘛!
当我们感到缺乏价值感的时候,无非是一种召唤,内心觉醒的召唤。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也是可以安乐一生的,为什么你不能?正好说明你有更高的需求。这个更高的需求也是一个更有价值的人不经之路嘛!王阳明《知行合一》第一部里面有一个主题为《仿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那么,很显然,这种对价值感的追求就是一种价值。
我们所羡慕的人所拥有的一些特质或许就藏着我们的需求,需求的满足或许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这种需求背后有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需要我们去倾听,这个声音是:“我和她(他)一样,值得拥有这份美好!”是的,你是值得拥有的!
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社团或是学习一种自己喜欢的技能
增加社交就是建立更多的与人连接的机会,学会赞赏别人。一个人如果能发自真心的去赏识他人,是需要能力的。很多时候,即使是装出来的,也会得到别人的反馈。看到别人有进步,随喜一点,少一些比较。当你常常能够为他人的进步感到快乐时,自然会有人喜欢你。被人喜欢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感的。然后,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也会指导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get后深藏不露,有一天会让你自己价值感倍增的。
最能的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人是去帮助别人
如阿德勒治疗抑郁症患者一样,自己价值不够的人,大可放开一些。每天去无偿的帮助别人,哪怕做一点很小的小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在得到被人需要和感谢中不断的增加自我价值。
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儒家思想里就包涵着先有意义,而后有利。大家都知道儒者不排斥大家多挣点钱,但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阳明认为人天生有个良知在,那么人对于不义之财是有内心的本能排斥的,致良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了。而取之有道之财是先有意义后财富自动跟随而来的,但是过程可能没那么快。所以,在这一点上,培养孩子的延时满足能力尤为重要。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需要在社会上得到检验,不光检验事情本身,同时检验做事者的那份坚持与笃定。不会很快出成果,但最终的成果也会较意义小的事情大。所以,像《叛经离道》一书中所说的,去在谋生之事以外做一件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很有可能在未来收获满满。
人的价值与潜能与生俱来,关键是你要懂得人的价值最主要的:是你这一生为这个这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