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所有军事理论的著作中,最著名的要数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了。《孙子兵法》最了不起的地方有两点,首先它非常全面地概括了战争中和战略有关的方方面面,虽然不能说算无遗策,但是覆盖面却非常完备。其次,孙武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有如此智慧,以至于他的观点至今都不过时。
但是,一个人如果仅仅熟读了《孙子兵法》就想去打仗,结果就是又一个赵括。因为它并不教人具体的作战方法(不仅是在战术方面,在一些战略层面也是如此),或者说,它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兵法,带来的一个大问题是,名将的成功根本不可复制,即便是将门,也未必有虎子。
德国人相比之下比较较真,他们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具体的”(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会仔细讲),意思是,做什么事的时候,别尽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出一个可操作的步骤来。正是靠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伯特格尔在研制瓷器时,才记录下来了三万次实验的细节,包括配方和流程。今天,人们根据保存在德雷斯顿档案管里的这些资料,能够复制出当年任何一款瓷器。相比之下,中国靠悟性和偶然发现发明出的各种名瓷,烧制方法今天已经失传了,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瓷器的烧制一直走不出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怪圈。
回到兵法的话题上,补上《孙子兵法》这个遗漏的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军旅生涯的成就相比孙武简直就是地下天上之别--他不仅没有指挥过像样的战役,而且还是拿破仑大军的俘虏。但是,克劳塞维茨非常具有德国人爱思考的习惯,他从在监狱里就一直思考为什么仗会打败,如何才能打胜仗。后来他毕一生的精力,写下了巨著《战争论》。《战争论》可以讲是《孙子兵法》的补充,但是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个没有上战场打过仗的人,在军校里学习了《战争论》,军事素养都会有很大提高。
自己的观点:愿景,目标,道路,最终愿景要通过道路落地,否则就是天上的东西无法实现或者成功不可复制。一切都应该是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