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威廉•福克纳被誉为美国的“现代经典作家”,他不仅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
他笔耕不辍,一生共创作了19篇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有15部长篇小说和大部分短篇小说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是福克纳虚构出来的世界,它主要展现了杰弗逊镇上不同社会阶层和几大家族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李文俊译版序章上,对小说书名来由的说明,出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台词。
而莫言称福克纳是他创作的导师,他在读完《喧哗与骚动》的序言之后说:“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我立刻感到受了巨大的鼓舞,跳起来,在房子里转圈,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也创造一块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
01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
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在《喧哗与骚动》的四部分主体叙事中,前三位叙事者分别是:白痴、自杀者和偏执狂。
第一部分是班吉的白痴叙事,白痴作为痴呆类的疯癫者,充当作品叙事视角,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疯癫叙事类型。
第二部分是以自杀者昆丁的视角进行叙事的,自杀是疯癫的一种极致表现,几乎具有所有疯癫者的特征:思维混乱,偏激,亢奋,思想解体甚至狂躁。
这部分叙事,完全展示了疯癫叙事的特征和神采,所以第二部分的昆丁叙事可以看成是《喧哗与骚动》中最精彩的一部分疯癫叙事。
第三部分杰生作为一个偏执的邪恶的象征,他的人格是被严重扭曲的。
他偏执地以憎恨为己任,用所有行动来实践报复,这种竭斯底里和狂躁的气质完全是一个疯癫者形象的展现。
所以笔者也将他的叙事归为疯癫叙事的类型之一。
而第四部分的“迪尔西叙事”则可以被看为是以疯癫者为叙事对象的疯癫叙事。
以她为旁观者,福克纳描绘了整个康普生家族的神经质人格,从而展现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疯癫者群像,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在《疯癫与文明》里,福柯详细分析了疯癫者被文明排斥的历史。
从19世纪始,疯癫便被文明世界彻底孤立,时至今日,作为边缘人的疯癫者还经常受到排斥。
02
以班吉为例,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发出声音时,就被黑人小厮勒斯特怒斥道:“听听,你哼哼得多难听。”
这开场的情景正如班吉的一生,被排斥被压抑,没有人愿意倾听一个白痴的声音。
康普生太太一直把班吉当作自己的不幸,用冷漠和嫌弃来代替母爱;颓废的父亲也没有给予班吉父爱;大哥昆丁则沉沦在自私的痛苦里;自私残忍的杰生更是憎恨班吉。
在班吉的一生中,只有凯蒂和迪尔西会认真倾听他的声音,给予他真正的爱和关心。
凯蒂结婚前曾叮嘱昆丁要照顾好班吉,在班吉的生命里,凯蒂就像一束温暖的光,他能感受到的唯一一束亮光,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班吉叙述的片断都是围绕着凯蒂发生的了。
我们通过班吉,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堕落,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爱与同情已经消失,人类变得麻木,这也是康普生家族走向灭亡的原因,也是人类走向衰落的寓言。
就像福克纳笔下的杰生一样,像个行尸走肉,眼里只剩下金钱,还有昆丁和康普生夫妇,他们只关注自己,自私冷漠,而对他人却没有真正的关爱。
相反地,在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影子,如班吉、凯蒂还有老黑奴迪尔西,他们身上都包含着人类最好的品德:真实、善良、勤劳。
在这些边缘人中,班吉是其中最无助的,所以他的倾诉也最能打动人心。
在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讲中,福克纳说,占领作家工作室全部空间的应是心灵的古老真理,那普遍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
最为糟糕的是没有怜悯与同情。
作家怀着对人类的普遍同情,创造了疯癫者班吉的形象。班吉的倾诉特别让人们对这种“爱的渴望”为之动容。
03
昆丁的岀场形象并非典型的疯癫者,而是南方历史与传统的继承人:他出身名门,又入名校哈佛就读,是个知识修养较高的贵族。
但是随着叙事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昆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家族传统继承者。
他的性格孱弱敏感,他整天沉迷在历史和传奇幻想之中,总是迷恋过去,惧怕未来和一切变化。
白痴班吉的哀嚎和哭泣,杰生的刻薄和残忍也在深深地折磨着他,妹妹凯蒂也从天真烂漫的南方淑女走向了堕落。
孱弱的昆丁只能目睹,却无法阻止这些变化,他曾两次尝试阻止时间的流逝:一次是砸坏父亲给他的手表,另一次是选择自杀,前者失败,后者成功地用生命奏响了一曲哀悼的挽歌。
昆丁的死象征着传统的倾颓,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加缪曾说:“自杀是唯一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昆丁的死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拷问和追寻,将生命作为时代的陪葬品。
04
杰生那一部分就像一个冷酷奸诈的商人在自说自话。
杰生只是一个杂货铺里的小职员,每天疲于奔波生计。
他没有哥哥昆丁那样强烈的家族荣耀感,相反的,他为自己的家人感到羞耻,他憎恨所有人。
杰生对自己的亲人十分残忍,他表面上看起来对母亲很顺从,其实经常找机会讽刺挖苦母亲,甚至用班吉的缺陷来刺激母亲。
对于唯一还在身边的兄弟班吉,杰生的行径更为恶劣,他整天想着把班吉送去马戏团表演表演,也比呆在家里拖累自己强,最后他真的把亲弟弟交给了镇上的疯人院。
至于服侍了康普生家族一辈子的老女佣迪尔西,杰生也经常压制和辱骂她。
05
在康普生家族中,凯蒂一开始是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女孩,家族中只有她真心实意地对待哥哥和弟弟,因此,她其实就是人性美的象征。
但到了后来,凯蒂逐渐堕落,成为了妓女、情妇,人性美的一面完全消失了,这也象征了“人性美”在资本主义到来后逐渐消失了。
迪尔西是康普生家族的女佣,从小就生长在康普生家中,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能够深明世态,她的身上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为人忠诚、仁爱,又有毅力。
“人性的复活”和“人类是有希望”的思想被作者寄托到了迪尔西一样的黑人身上。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最为光辉。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美国南方士族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
小说《喧哗与骚动》在美国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福克纳巧妙地设置疯癫者为故事的叙事视角,打破线性叙事的束缚,扩展了叙事空间,使文本获得了极大的叙事自由。
同时作者也拥有了一种相对超越的叙事姿态,既“置身其中”,又能“冷眼旁观”,使文本产生了陌生化的叙事效果。
《喧哗与骚动》通过意识流手法,用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挖掘了一个美国南部家族没落的全貌,对当时人性的丑陋进行了巧妙地揭示。
本文由“文海之林专题”助力。
文海滔滔,木秀成林。
文海之林致力于“寻找、等待优秀的文字,传播、见证文字的蜕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参与方式:
1、直接投稿至【文海之林文章投稿区】专题。
2、优秀作品,将被收入【文海之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