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但要把孩子教育好,则是一项可以持续学习、操练和改进的技能。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天,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上,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去。夫人说:“如果你乖乖的回去,等我回来时就杀猪给你吃。”等到夫人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准备给他儿子杀猪吃。夫人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啊。”曾子说道:“即使是孩子也不能用玩笑话来欺骗他。孩子年幼无知,他们是通过父母的教导来学习知识。你现在用玩笑话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人。身为母亲,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他了。”
在这则小小的故事中,曾子用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言而有信。同时,他还指出一个被很多父母所忽视的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传。
无独有偶,两千年后的今天,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心理学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在她的著作《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提出了“优质教育”的理念,其要点之一就是父母言行的一致性。这与曾子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是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结合多年父母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归纳孩子成长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她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将教育原则与实践案例、实用窍门、教育工具和策略相结合,不止介绍了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更提供了可操作的使用指南。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涵盖了从管教、鼓励到引导的每一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教养方法,帮助父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和情绪管理能力,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可以说,这不只是一本“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更是一本“优质父母养成手册”。
艾丽卡·雷斯切尔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同时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毕业生。她曾担任过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并撰写了大量关于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发表于《今日心理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等诸多杂志。
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的教育背景为雷斯切尔提供了严谨科学的理论知识,而长期开办父母研讨班的经历给她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此外,雷斯切尔不止是一名学者,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因此,书中既包含了教育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又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范例,提供了可供父母们实操的教育方法。
被誉为“世界祖母”的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她无法理解人们看待事物重要性的方式:我们制定了法律,要求所有人必须拿到驾照才能开车,但我们没有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就允许他们自行教育子女。而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也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事实上,养育孩子是一种技能而不是本能,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来习得和提升。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投入的实践的努力和时间越多,就越能成为优秀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
何为“优质教育”?作者在书中如此说道:
一方面,它取决于你自己、其他人(比如你的家人)以及每一时刻的教育意识,尤其是非情绪化的意识。
(另一方面,)除了时刻具有教育意识之外,优质教育还离不开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相处。
优质教育的三个关键点,作者称之为“优质教育ABC”:
A表示“接受”(Acceptance):“接受”的核心思想是,无论孩子作出了什么行为或选择,父母都应当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法则9”提到,要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要将孩子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孩子的归孩子,行为的归行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孩子的行为和他的人混淆在一起。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呢?
你再哭闹,我就不喜欢你了!
“扔玩具”和“哭闹”是孩子的行为,但我们却将它们与孩子混淆在一起,仿佛只有他不乱扔玩具或不哭闹,我们才会喜欢他、觉得他是乖孩子。如果为了表达对孩子的愤怒或沮丧,我们就不再爱孩子,那么,我们就把爱当成了一种强制和惩罚的方式——“只有当你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去做时,我才会爱你。”这是有条件的爱。
事实上,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都应当无条件地爱孩子。与之相应地,不要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即使你不理解或不同意。因为,行为有对错之分,但思想和感受出自孩子的主观,是不分对错的。
即便我不喜欢你的行为,我也会永远爱你。
B表示“界线”(Boundaries)。孩子需要有分寸感和界线感。在一个预期和规则既清晰又合理的家庭,孩子们最终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安全感。
前面提到“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指爱孩子本身,因为孩子的人格是没有对错的;而针对孩子的行为,父母要设定明确合理的界限,以此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法则38”中提到,最恰当的教育风格是“威权式风格”,即父母要在回应孩子的需求和为孩子设定坚决而公正的界限之间实现平衡。
如何达到平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孩子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对孩子,温暖而关爱;对孩子的行为,坚决而合理。把你的爱和情感聚焦在孩子的人格上,而针对他的行为管教,则需要实事求是。在回应孩子的需求时,要温暖而关爱;在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时,要坚决而不强迫。简而言之,就是“温柔而坚定”。
但是,“温柔而坚定”并不意味着,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会做出妥协。书中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管教措施。如,“用爱管教孩子”、“在私下管教孩子”、“避免在疲乏时管教孩子”等。
C表示“一致性”(Consistency):一致性意味着,说到就要做到;意味着,你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如果父母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孩子对界线的挑战就会降低到最小程度,因为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你是言出必行的人。有了一致性,规则和界线的作用会就会大大减少。
文章开头提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一致性”原则的最好阐述。
父母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规则的设定才有意义,孩子也才能意识到规则对自己的约束作用,他们挑战规则和底线的行为也就会越来越少。
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制定你不能或不愿意执行的规则;二是,不要实施你不能或不愿意执行的处罚。
除了这些养育孩子的实践指南,书中也给父母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意见,其中一条让我印象深刻:
持续的自我照顾对良好的教育而言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自我照顾路径不仅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还可以为你的孩子树立健康生活的榜样。照顾好你自己还有助于让孩子明白,他人的需求也很重要,并未孩子提供成人的榜样。如果你总是牺牲自己的需求(比如睡眠、休闲、与朋友聚会、重要活动,等等),而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可能无法学会如何平衡他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需求。
看到这里就明白,为什么有不少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最后教育出来孩子自大自私不懂感恩,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极为不健康的,因为母亲付出太多,导致孩子意识不到他人的需求。
所以,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我首先是我自己——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
美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曾说:“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修补一个受伤的人,要容易的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出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