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种灸法及作用
1、 直接灸
主要是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古时多用,因痛苦大,皮焦肉烂今人畏之。
2 、间接灸
就是隔物灸,减轻了直接灸的烧灼痛,避免瘢痕形成。是药物与艾灸作用二者的配合,大大提高了灸疗的临床效果,是直接灸的发展和进步。隔的药物很多,如姜片、盐等,是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的一种灸法。
3 温和灸
也就是艾条灸,这是目前最通行的一种灸法,不会造成灸疮,温和舒适,所以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欢迎。
五、艾灸的作用原理
1 、平衡阴阳
人体本是阴阳的统一整体,不论是生理作用的发挥与病理过程的衍变,都是处于阴阳转化的运动过程之中。所以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的结果。《内经》中“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本于阴阳。因此不论用什么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恢复阴阳平衡为目的。《内经》中“灸之要在于调和阴与阳”,是最好的指导。
有余可泻,不足可补,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有余为亢盛属阳,不足为衰竭属阴。在平衡阴阳,双向调节的前提下,故不论为虚寒与实热之腹痛,均可取中脘与足三里,不论是阴虚与阳亢之头痛,均可取合谷与太冲。
中医的认识论就是已经说烂了的阴阳学说,而方法论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调和阴阳与平衡阴阳。任何研究与治疗都绝不能离开阴阳这一基础,离开就犯了方向性与原则性的错误。其结果如茄子地里找西瓜,水中求月,了不可得。阴阳是个代号,里面无所不包,它很简单,不能把它想的太复杂了。只是由于它所包含的一切是互相渗透联系的有机统一全体,认识上去了,一切便解决了。无形上升功能的属阳,有形下降物质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脏属阴,腑属阳;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
2 、调和气血
气血不和是病理变化的普遍机制,气血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具体内容。中医对生理与病理的理解,治疗方法的确定,都是以此为指导。现代病理学证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组织或器官的三种基本病理改变所引起,即代谢改变、机能改变、和形态改变。代谢紊乱导致构成器官的基本物质,转化成为有毒的治病物质,进而使机能失调,衰竭或亢进。日久,必将导致组织形态发生异常,因为人任何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应的。而血液的流通和供应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又将加重其机能改变和代谢改变。因此他们之间不论是谁先谁后都是以气——代谢和功能,血——正常的血液供应两大基本因素为转移。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
“凡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唐.孙思邈
生理机能的提高与血液供应的改善,这两者是治愈疾病的主要环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中医对气血不和的病理认识,以及对这种机制所采用的相应措施,不但与现代才被阐明的三项病理机制相符合,而且更能包括着三项的变化于其中,这才不能不令人叹服!
灸的治疗作用,早已一致认为其具有调整内部环境、增强抗病能力,使已发生障碍脏腑的功能得到提高和恢复,促进气血的流通,带走有害物质,使人体基本物质的供应和细胞代谢恢复平衡状态,这正是“调和气血”的说明。
3、 疏通经脉
艾灸是艾火纯阳移热内注于人体,温热能直达深部,循经而行,经久不消,使经气畅行。温热所产生的经脉畅通作用,就像自然界中结冰的河流,因到春夏阳光日盛冰渐消融,而河水畅流。“阳化气,阴成形”是千古不变之理。
疾病虽有很多种,都是因为不通所致;治病手段虽多,都是助人体气血经络通畅为目的;人们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际上也就是“通则不病,病则不通”!没有人身体气血畅顺,而能发病致死的说法。唐代孙思邈说:“凡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可见百病皆生于不通,而通则能治百病。想想平日生活中,内急急迫想要入厕,而找不到方便处憋着难受,是为不通;入厕后倍觉轻松舒适,这就是通的好处啊!而通则需要脏腑机能的正常。
人身的经脉通畅,则阴阳和调,气血无所不周,脏腑、肢节、九窍皆能润养。五脏和调、六腑安定,外邪不能干,七情不能扰,对通这一简单平凡而普遍的真理,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通者,洞达、畅顺、开彻、不滞,得其理,无所不通也。事不洞达,则迷茫而不知举措;天地之气不和顺,则万物不能化生,风雨灾害随之产生;政不通则人不和;情不通则礼不达;货不通则滞;水不流则腐。可见“通”字其义甚深;其事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