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苦难不安大抵会塑造两种人。一种是变成适应生活的人,一种则是拒绝改变自己的人。
前者大多会变得市侩计较而物质。因为生活的苦难使他无比惧怕再次遭受相同甚至更糟的境遇。这类人为了避免这种不安,不惜把自己变得迎合适应社会,为此他们也许会失去某种底线,也可能降低自身某种道德标准。总之,他们很可能改变了自身的一些东西。
而后者,是一种偏执的反抗者。对于生活的管理,他们刚愎自用,宁愿陷入苦难的死循环,也不愿闭眼假装没看见,或囫囵吞下口中的东西。他们真实,自我,意志不轻易为外物所转移。即使遭受了生活苦难,他们依旧保持一颗自我,冥顽的初心。
但,不妥协、不主动去适应的人往往是苦痛的,生活会排斥这些人。于是这类人为保持自我,在抵抗内心极度不安彷徨中,精神走向易发生偏差。
典型例子便是我们自小所知的那些从古至今同样坚持本心的文人,他们失意且苦难连翻,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穷困潦倒客死异乡。当今社会中这类人也屡见不鲜:抑郁,自我伤害等心理疾病就是最痛心无奈的确凿证据。
此处,并没说以上哪种人多好,也没说哪种多不好。个体的差异表现了人类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不同个体。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只能是口号,如若所有人从里到外的一致那是很可怕的。
而与此同样可怕的还有,生活带来的事实真相。生活的苦难不安往往在练就人们一颗不甘、坚韧的心的同时,也把一些东西刻入他们的灵魂。
改变自己的人把这些东西被运用的炉火纯青,深入骨髓,而秉持本心的人则嫌恶唾弃,嗤之以鼻。这些东西就是适应生活的手段技巧和方式,暗自带有某种不良成分。
你若有心留意,会发现公交上抢座位的必然大多是70后乃至60后,你见过90后抢位子么?我不敢说绝没有,但让位的90后一定多于抢位子的是不是?
这里并非有说年长者们有何不妥。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大多勤劳,坚信早起鸟儿有虫吃,他们的时代造就了他们先发制人,抢占先机的思想观念。每个时代会造就具有其时代特色的不同的人,这是人类的发展必然。
而,90后大类近似上面所指秉持自我,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人。
不要说90后自我,随性而为,他们正是在经历生活苦难的上辈庇护下长大的一代。少了点生活的抨击,就意味着能更多的进行思考。但这份思考,由于相对上辈顺遂了点的生活环境,就绝非为利益金钱的计较思考,而是对自身价值存在的疑问。正是这份思考,使他们成为了更不轻易妥协低头和改变迎合的人。
他们能一年果断换几份工作,是觉得既然不适合不开心,那就不必委屈改变自己去将就迎合。谁都有需要忍耐的事情,只是为何要磨平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而去迎合社会,捱过生活?人就那么不算长的一辈子,却去为生活屈就,去为一些虚浮或一时的东西低头改变,最终大家都变成同一张脸孔有意思么?
谁也不要用一个时代的眼光标准来衡量另一个时代,也不要用个人角度去看待别人。你看不懂,对方也不屑你懂。那是时代的鸿沟,个体的天堑,中间隔着不尽的细节琐事,然而每一个细小的点,可能都是巨大转变的诱因。
可不论哪个时代,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初的选择权都在自己手里。有的人活着活着就随波逐流丧失了自主权,而有的人则拼命思考保持本心。没有谁会比谁轻松,也没有谁比谁高尚,有的只是你自己的扪心自问,问心无憾。
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孩提时代周围便不断有人揶揄打趣暗示诱导,可很多人一直到成人也说不清楚,临到垂暮也许才和着叹息说得出那一个答案。
最好是,你最终成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