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元规范的解读时,感受到极大的冲击-【元规范就是规范的规范】。这是个人成长道路上概括度很高的几条规范,在这6条规范的指引下,能够创造出大量的行为规范,有多少问题,有多少事务,对应着就能产生多少行为规范。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是这个味道。
在海比特训练中,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元习惯与表层习惯之间的关系。表层习惯做再多的训练,如果不能提升高度,无法认知到自己做的表层习惯背后的规律,注定了只是一个现象重复,不断的原地打转,无法前行,因为你的行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事务的名称、时间、地点有所变化。
因此需要在长时间的个人成长道路上,要关注规则之后的规则,关注规范的规范-元规范的训练。大量的表层规范的训练都是为辅助你理解规范背后的规律,不能舍本逐末,那样会在大量的表层规范体验中,无助于个人成长,增加个人理解力。
现在分析一下我对于6条元规范的理解,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一、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堪称成长者的必备经典,积极主动(Proactive)就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习惯。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部分,知道了刺激和回应之间可以有空间之后,那种触动真可谓是醍醐灌顶!
我在看到这句话时,我对于这个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个空间的理解是自己在回应之前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没有再继续深入探索这个内容。
- 意愿
- 资源
- 选择权
- 自我决定
在看到文中对积极主动的解读之后,才知道自己层次是多么的低,仅仅满足于概念的理解,丝毫没有好奇心探索一下这句话为什么有道理,他具体应该怎么做。
从今年年初不断的经历一些事情,尤其是自己的体重下降,让自己感受到了积极主动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积极的出去运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运动项目,积极的调整自己的运动目标,积极的鼓励自己的内心坚持完成自己设定的运动目标。要说是做到了积极主动,对积极主动起作用的过程有所体验,也带动了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主动探索。
通过运动健身这个行为,在自己的行为中,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你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拥有大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事,只要想做就能做成。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如何有效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你无法发现问题,也就无法找到对应的方法。提不出问题,不知道自己存在什么问题,这本身说明你在寻找问题这件事上没有积极主动,没有去寻找各类资源来发现问题。 ****
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教训你的懒惰。
二、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
刻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
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不擅长某件事的时候,很害怕去做这类事,因为知道自己不行,这是一个有意识无能力的阶段。而刻意训练则是帮助我们从有意识无能力走向有意识有能力,这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人在无意识无能力的时候是不会感到恐慌、害怕,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而学习会让我们不断的知道自己的无知,自己能力的缺失,不断的进入恐慌区,好消息是此时我们有刻意训练来帮助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文中老师给出的刻意训练的几个要素。回想自己从2015年10月开始的健身能力提升过程,各种做法基本上都在这个范围内。今年在看到这个内容时,顿时让自己的理解清晰起来,知道自己的训练过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
- 精细分解:当时运动时并没有很精细的分解,只是有一个模糊的理解,要想减重就是要多运动,但是自己体重较大,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受伤。经过多方的了解,大致将自己的健身分为走路、慢跑、力量训练几个步骤进行,能做那个就做那个。
- 放慢速度:一番了解之后,知道自己的运动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快走开始,紧接着是开始慢跑,慢跑也是从1公里慢慢开始的,虽然此时我的体能可以保障我一次跑3公里、5公里,但是我依然选择从1公里开始,慢慢往上加。在每周平均三次跑步的节奏下,用了12周的时间,自己开始能够每次跑5公里,开始体验到跑步的舒畅。
- 重复训练:一开始我对于重复训练的理解就是重复自己的动作,后来发现没什么效果,后来开始有目的实践HIIT方法,快走、跑步、力量训练,分别都做了实践,立刻获得收益,平时快步走1公里不怎么出汗,采用HIIT的方式后,走完就开始出汗。虽然运动项目是不断的重复,但是每次做的动作不太一样,做了各种节奏的尝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精准”一词体会不深,现在的各类训练对这一点也没有太多的体会,自己感觉可能是在精细分解与标准设置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和请教。
- 强化反馈:每天做出运动记录,就是一种反馈,记录自己每次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感觉,尝试调整下次的运动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让自己体会到了目标管理的动态感。对于这一点的理解还有所欠缺,重点是自己的反馈记录跟不上,同样需要持续的自我训练。
- 拒绝自动完成:这一点在平时的健身过程中体验最为深刻,有时早晨没状态,出去跑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到量就完事,属于没有灵魂的活动,自己的身体就感觉不舒服,做俯卧撑时就会感觉无力,而且完成质量也很差。往往是以为自己掌握了运动技能,开始不用心,立刻就受到教训,还好持续做了反馈记录,让自己对这种状态有所警觉,立刻休息两天,然后再开始运动。
尽可能不在技能训练中用实战来取代刻意训练,蠢蠢的.
这句话的理解,需要单独说一下,自己在这个上面掉坑居多,有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理念就是在实战中锻炼自己,检验自己的成绩。实际上自己并没有掌握技能,开始很多的实战活动,让自己的情绪很受打击,让自己的成长活动时断时续,有时就崩溃了。没事还是少来点pk,多做做自己的练习吧。
最后在唠叨一句小步快跑。小步快跑是能力管理--能力提升方法中有效方式。价值管理中的加快学习循环也是同样的理念。在健身训练中小步快跑是最小的运动单元:抬起左脚、迈出左脚,落地,然后是右脚,左右脚都落地一次,就完成了一次最小单元的运动。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先完成再完美的理念,先开始跑,哪怕是从最小单元开始--跑一步,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so,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务的最小单元,完成它,是我们现在就应该做的。
三、作品有声
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有自己的成果,要有自己能说出来的内容。说不出来,有两种可能:
- 1、水平很高,不愿意到处宣讲自己,更多原因不揣测了。
- 2、你就没有去做,没体验,没有刻意练习,所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典型的知行不合一。
作品有声这一条与刻意训练紧密相连,作品有声是可以训练中更高层次的反馈结果,是一种训练结果的总结与提炼,如果你没做完,是写不出东西来的,哪怕是一些感受写起来也是干巴巴的。
- 先想后做:随意做事情,就会出现做这个也行,做哪个也行,做着做着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结束了,整个人轻飘飘的没有力量,不落地,你不痛苦谁痛苦。先想清楚,做不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那里做,思考了这些,目的、目标、成果、方案也就清晰起来,不再是盲目的往前行,不会再像熊瞎子掰苞米那样,拿一个扔一个。
- 成果导向:这里面提到的做到底和产生成果,都是要我们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准绳,以结果为导向。当开始思考自己能否做到底,能够做出什么成果时,你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设置范围,设置标准,你不会信马由缰的思绪万千,因为你要有结果,你还要能够做到,就不会设置超出能力的标准,一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做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对能力新的认知来调整目标,不能刻舟求剑。)
- 作品效应:这一点是关注影响力的,也是真正关注重要事情的开始,你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周围人就慢慢不知道该如何与你相处,无法完成价值交换,因为看不到你的价值,还怎么玩。你就是“老子”,也要沟通交流,也要写《道德经》让大家理解你的思维高度(此处有更高层次的说法,我也没理解,也不再讨论范围,请大家理解这个意思即可)。
在作品有声这方面自己做的不够好,虽然脑袋中有很多念头,也有很多想写的内容,恰恰就是写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做完,或者是应付做完没有做好。没啥说的,按照文中给出的作品有声的四个层次:想清楚、做到底、出成果、有作品,进行刻意练习。没作品产出的状态实在是太难受,到脑中积攒了大量杂乱的信息不形成成果,就是垃圾一堆,还造成自己思维混乱。
**** 完成比完美重要 ****
四、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具体做法
1.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2.照亮盲区
3.用绝对坐标沟通
4.一次性交流
5.避免甲方思维
6.认真提问
这是文中提到的利他主义的一些关键点。这是关系层面最重要的规范,它涉及到你与环境、社会的相处方式。永澄在文中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利他主义的具体表现,有价值方面的,有信息沟通方面。我比较有感觉的是“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一次性交流“、“避免甲方思维”。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财富语言,他是价值交换的基础。你能说这样的话,意味着你要关注到对方的需求,真正的帮助对方。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思维,当你开始说这句话之前,还是要有一个停留,问一问我有什么可以提供的!
一次性交流:对于这点自己的缺点比较明显,经常在与周围沟通时被指表达不清楚,说话不完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宁可少说也不说完整,这就表现为自己的人际沟通表现很差,说的话无法让对方get到关键点,自己还时常郁闷,怪不得别人,太自我了,只顾得自己(。・∀・)ノ゙嗨,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
-
避免甲方思维。甲方思维表现就是自己付钱了,你就要给我服务好,一切事情你都要给我服务好,我做的不好也是你的责任,你有责任让我变得更好!!!这是一个比父母还父母的高要求,把希望期待在别人身上,就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任,主体与客体的身份没有搞清楚。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判断是否有利他主义思维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
利他主义,就是在下雨天你开车或者骑车时,走过水坑时,知否会主动方面速度,避免溅起较大的水花,影响到路人!
五、同侪力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同侪(chai,二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伙伴,通常指和自己志趣差不多的同辈、伙伴。很庆幸,自己一头扎入了幸福进化俱乐部这个社会化学习平台之中,自己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是的个人不断成长,虽然成长速度很慢,但是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体重从100公斤下降到89公斤,人变帅了,看来男人四十一枝花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对于此部分的感受就是,自己在享受导师指引、成长小圈子、榜样力量、社群策展的好处时,并没有很有效的认清这些方式,也没有很好的掌握它们,这是一种被动的成长方式,他会让你无法自拔。积极学习了解这几种方式,认清他们,找到规则,掌握规则,从而进行主动成长,这是自己努力方向。
比较遗憾的是自己身在俱乐部没有为俱乐部做出多少贡献,这让自己感到有些郁闷。期待,不,不再期待,要立刻行动为俱乐部的小伙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同侪力量延续下去。
六、本质导向
做事情要抓本质。
这句话是一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很多简单的道理做起来都很难。做事情要找到出发点,也就是确立你的目的。你要成长,那么成长的本质是个人价值积累的过程,那么在成长道路上你做的事情对价值积累有帮助么?有了一个定位点,杂乱无章的思维内容好像有了一根定海神针,让你不至于在狂风暴雨中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阳志平老师曾经定义过学科的三要素: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二级推演体系,如果站在本质导向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成长就是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应该是价值,二级推演体系就是和价值有关的各种事项!
一如既往,文中给出了本质导向的具体方法:
- 1、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
- 2、要事优先
- 3、抓手思维
- 4、谨慎吃药
- 5、不满足于有效性
结合这5点具体的方法,分析自己的日常行为,是能发现很多自身的问题,解决问题仅解决皮毛问题,因为那样轻松;关注价值快速变现的事情,因为关注的是赚钱,而不是真正价值的提升,一直在低价值层次上重复;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抓手思维,关注不到重点是什么,也就无法在有限的资源中带动自己更好的成长。
少接触热知识,多学习元知识;少看时文,多看经典;少看标题党,多看系统文;少听公益分享营销会,多多参加针对某个主题的收费课程。这些是帮助我们找到本质的具体方法,参照这些方法,有意识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做一些对自己成长真正有用的事情才是正途。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并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实践上去,光说不练假把式!
自己的理解也仅限于此,最近的经历也在说明这一点,追看了很多热门的分享和知识,但是自己不思考,不练习,不总结,好像跟自己没啥关系,白白付出时间资源,却换不回自己想要的价值,还是多安安心,做点对自己有用的事情。
** 时刻谨记自己的目的、目标! **
七、写在后面
对于6条元规范的解读做完了,再想想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历程,从年初的积极主动,到4、5、6月的迷茫,感觉自己已经飘起来了(不是自我傲娇的飘,而是目标、行动等行为变得不稳定),思绪混乱,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感觉自己现在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重点,每一个都亟待解决,被困在原地无法有效前行。虽然自己也开始探索一些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感觉没什么效果,只好参加了很多活动,期待用从外界寻找一套方法来帮助自己解脱困惑(依赖心理又开始了)。
虽然这一段因为生活的各种因素,时间变得不那么可控,但是这么长时间自己好像就没有掌控过自己的计划,都是被日程推着往前走,虽然看似日程满满,可那些都是被动接收的任务,都是在推动中完成,没有主动完成的满足感。
就拿这篇元规范解读的文章来说,早就想写,脑子里也有一些概念,但结果恰恰就是直到永澄老师提出围观团截止日期时,才开始写。自认为对于积极主动有了新的认识,好像理解这个规范,但拖延书写的本身就是对积极主动的极大讽刺。事实证明,自己知行不合一,虽然知道积极主动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行为上做的很少,并没有真正的去积极主动,也许这就是自己失控的原因。
** 放弃对一些事情的控制,将是我下一个阶段重点训练的核心。 **
八、最终的探索
按照文中最开始的定义,元规范就是规范的规范。我好奇的问了一个问题:这6大元规范的背后有元规范么?要说这6条元规范已经是规范中的规范了,难道还有针对元规范的规范?
** 这事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