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战学
因友人相邀,我于癸未冬月前往白河陪同送黛女。初以为华阴起程往之要过安康,其实却是经蓝田、山阳绕郧西才达白河,新郎斯朋的老家就在麻虎镇,隔汉江与鄂之甲水相望。
在亲家一行热情相迎下,递县城的鑫合酒店后又乘车前往麻虎就餐。等待上席的空档友人妻言,因此方婚俗席上有特别待客,相邀双方“红叶”(即媒人)坐上席,而已方媒人未同行,邀我代坐“红叶”席,地俗宴席桌均有两位尊客陪酒。开席即有宾朋轮番敬酒,以致我一顿饭下来,仅仅尝到本地的肉馐外,其它都不知味之若何?半晕着散席回宾馆。天色已黑,向往中的古街、石长城无法前往,当于新风广场逛了圈,浏览了县城狮子山的夜阑珊。
夜来床上仔细研究了当地婚庆习俗。白河县以境内的白石河而得名,自古有“锁秦雍,控荆襄,秦头楚尾”之称。白河在明清时期的婚姻是父母包办,有议婚、发八字、请期、迎亲四个阶段;民国提倡“新生活”,时兴文明结婚;解放后实行自由婚姻,但都没有脱离传统的联姻程序。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方父母“过话”,双方同意,再行发八字(即定婚),男方备糖酒肉烟糕点茶六礼及毛笔、香墨、龙凤柬(即八字贴也叫庚贴)各二套,用“抬盒”送至女家,抬盒上还要放活鸭一只。女方收礼和庚贴后,备席款待来人及填庚先生,并填庚,然后将庚贴及笔墨各一退回男方,女方派二人同到男方将男子出生年月日填入庚贴,男女各持一庚贴。男方择定婚日后,送“报日贴”给女方或请“媒人”向女方父母口头通知,亦可相互商量结婚日期,让女方有所准备。迎亲时男方备花娇,聘处事得体的、有子女的妇人为“牵亲娘”(伴娘),带上新娘全新衣服、手饰至女家迎娶。新娘入洞房前请一位有儿有女的干练中年妇女,拿干果撒入床上,边撒边唱古老的“撒床”歌。请男女幼童各一,坐在床上,床上放些枣子、花生、筷子,取“早生、快生、生男生女岔花而生”之意。新婚之夜,邻里亲友,给新郎新娘出难题,赌酒嬉戏,有“三天无大小”之习俗。
我不知道吴王结亲是否按旧俗进行,肯定的是,到婚礼环节婚前理数已完成。晚间群内呼唤“早八时迎亲车队到宾馆”,我急于趁翌早间隙往桥儿沟走走,否则会错失良机,吃过早点,即与迷恋书屋一家打的前往。桥儿沟是白河县城西侧的一条自南向北流向的小溪,发源于城南天池岭,沟西为龙岗山,沟东为魁星山,两山夹一溪经河街红星桥而流入汉江,旧时沟内有长春、观澜、邀月、临江四座石桥而得名。桥儿沟两岸花卉四季绽放,秋冬仍似阳春,故明清以来桥儿沟又称“长春溪”。从老街口沿石板街往下走,桥儿沟两岸的房屋最早为明清时期湖广移民迁入白河时凿山而建,形成了一条高低参差、蜿蜒曲折的石板铺就的梯级石板街道,当时是仅次于河街的第二大商业贸易街。现保存较好的有长春寺、耿家大院、卫家大院、罗家大院、衷家大院、保善堂等,清嘉庆年间所建的北城门保存完好,门头“天池关键”四字清晰可见。沟内有甘泉、沁泉、香泉、福泉、石板泉等泉水古井,至今为居民和游人提供惬意甘甜的享用回味。按照“保护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2013年县上统筹规划,对桥儿沟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对其环境实施改造提升,依照“t型、五段、六点、十八景”布局,逐步将桥儿沟打造成为陕南全域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虽然汉江码头风光不再,而地方政府着意将旧日繁华打造成旅游名胜,已成为外地游客来往的打卡地。
九时许回宾馆恰是婚车启步时刻,一路沿江又到麻虎。因小镇规划重建期,重要的婚丧过事筵宴在麻虎镇前集中地进行,依当地婚俗举行斯朋与黛的婚庆仪式,初冬料萧的汉江小镇可以说是全镇老少男女参与这一喜庆活动。宴席开始,执事哪“呕哑嘲哳”的白河方言又在大堂响起,我再次坐到了“红叶”尊座,麻虎青年陪坐,地方饮食依次端上,鸡块、肘子、鱼一样不能少,油果(gu)、特别是一盘白河肉糕,以猪肉、鸡蛋、淀粉为主。菜品上黄下白,光鲜亮泽,似荤非荤,似素非素,荤素缠绵,清新淡雅,香软细滑,肥而不腻,劲道十足,口感极佳,这是白河县独有的一道传统名菜之一。当然酒是少不了的,每桌安排的两名陪酒人轮番敬酒,地方名酒绵柔泸康,每人两杯相敬,一轮下来我已是微醺状态。席间听着不太懂的白河方言,就着白河美食,看着小镇麻虎人的热情絮叨......。出堂屋寻茅厕(si)不着,原来却在屋后旮旯处。空旷处火炉正红,炊烟袅袅在碧绿汉水上空飘升。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已是午后,热情的亲家在饭后说要带远来的亲戚们南上武当,诱发大伙的些许骚动。忙在归途又有小故事不断,坏了大伙不少心情。白河之行,参婚事做“红叶”,有感其情境而热泪夺眶;观古街解民俗,青山碧城见识不少,据说麻虎也是白河绿松石的重要产区,汉江边的新建码头广场就有绿松石交易基地,我也明白了夜窥所见钖城别院餐馆的“钖”字,原是马额头上的金属饰物,白河有着“钖城”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