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时间划分,成长可以划分出几个明显的阶段。这些阶段,在迷雾茫茫的时间汪洋上,能带来些许明光。
第一个阶段:三十天/一个月。在很多地方看过这样的描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所以,三十天可以看作入门级阶梯。如果连这个阶梯都夸跨不过去,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对于21天养成习惯这件事,我是不大信的。因为很多事即使做了一年,还常常觉得后继乏力。原因也很简单,几万年来遗传下来的本能,才是最大的习惯。21天,算个啥?所以,生活中遇到不适再也正常不过了,因为我们都拖着原始社会的身体,穿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
第二个阶段:三个月/一个季度。跨过一个月的小阶梯,就看到了三个月的小山坡。一年分为四季,三个月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学校,三个月大概是半学期,一般就该期中考试了。而一般准备考个什么证书,准备时间也差不多这么长。
第三个阶段——一年。翻过三个月的小山坡,就看到了一年这座山,这才能叫做山嘛!一年过去,四季也就过去了,马上迎来新的循环。在成长上,一年时间带来的,往往不是一个月与三个月的鸡血满满,而是有更多的平静。不过没多少人真能把一件事好好做一年,所以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浮躁的,也体会不到成长一年后所带来的平静的喜悦。
其实到一年,除了喜悦,很多事也变得困难了,所以这才称得上是一座山。之前看过一个三分之一定律,大致是说一件事做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最容易放弃。比如背单词背到E了就感到乏力,读PhD到两三年时容易动摇。这和一年这座山很像,因为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说很多事刚开始的新鲜感与时常的成就感逐渐远去,接下来要想前进,往往更多的是攻坚克难。有些方面,我就在这个阶段,常常容易感到后程乏力。
所以,一年是座山。但是,一定要翻过去。因为山的那边,才更有意思。
第四个阶段:三年。很多事都以三年为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是三个三年。接下来,高中又是三年,之后就可以高考。大学读到大三,就可以找工作。研究生三年也可以毕业了。找工作也差不多,工作经验可以大致划分为1—3年,3—5年这两个阶段。记得还有人说过:如果一在个城市呆了三年还没有什么进展,就可以换个城市。《无间道》里梁朝伟还说过: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对了,还有那该死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说着很简单,但三年可真是一座大山。就我的体验来说,有时惊险,有时孤独,有时寒冷——反正考验不会停。当然,自然也有乐趣,甚至有时乐趣横生。
第五个阶段——七年。山的那边是什么,是海。到了七年,我想那就不再是山,而是海。七年基本上就能做出不小的成绩了。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就提到过:精通某项技能大约需要七年时间。所以,一辈子完全可以活成很多辈子!从别的角度,八年抗战大概花了七年,七年之痒也是七年。而从身边的例子来看,有几个从大一开始,一直努力到研三的,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可以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逆袭。
海的那边是什么?我想,海的那边还是陆地,不过那又是一个小阶梯——一个月。没错,这是一个循环。
当然,循环到一定份上,就该脱离地心引力,进入星辰大海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还可以看得更长远——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所以,逆袭这件事,可能也是几代人的事。当然,强者越强,这个年代富人有文化了,其实并不容易变穷,所以有些名门望族能传承很久。至于穷人,还是该好好努力。记得有说法大概是这样:决定一个人财富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家庭,运气,努力,其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但我总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尽管很多人因为家庭领先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真那么努力了?真够努力的,也不至于太差。连持续执行都做不到,何谈逆袭?所以,还是那句话:慢慢来比较快。
其实更重要的倒不是钱,而是持续行动带来的持续成长,最终量变促成质变,带来境界上的巨大提升,这才是关键。你看很多有钱人,追求的又岂止是钱呢?
世界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三年,七年,三十年,三代……这些成长的阶段,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数学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