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历练
为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环境,以及情感、心理等精神生活环境。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呵护备至,惟恐让孩子受一点苦,惟恐让孩子精神或情绪上受到一点不良刺激。可是这样养大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不知所措,容易退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所以,对孩子适当的历练是应该的,要让孩子知道“苦”和“乐”的关系,让孩子吃点苦,这样才能得到“乐”。
因为坚持练书法,萍萍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字写得就很不错了。老师说,让她坚持练习,也许会有些成就。所以,妈妈对萍萍练习书法的事要求更严格了。因为练习书法时必须精神专注,全心全意地写,排除一切杂念,而且需要持之以恒,这样不仅能练就一手好字,还可以从中培养一种吃苦耐力的精神。暑假,天气炎热,妈妈要萍萍练习书法时,萍萍有点不耐烦,几次想放弃。每每这时,妈妈就告诉萍萍,你尝试过很多次了,学语言,嫌枯燥;学画画,嫌难学;学跳舞,嫌腿疼。都因为喜新厌旧、怕苦,一次次放弃。书法也是你当初比较喜欢的,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现在遇到一点挫折又想放弃了。放弃书法,就是放弃坚持,放弃吃苦,就是放弃生存的本领,结果放弃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妈妈用最简单的道理为萍萍做比喻:“人生有两杯水一定要喝,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只不过每个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顺序不同。”先苦后甜或先甜后苦。先有的甜是父母给的,有限的。不愿吃苦的人、不能吃苦的人、不敢吃苦的人往往一辈子都在吃苦。
萍萍在妈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先苦后甜”的人生成长理念。寒来暑往,萍萍一天天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在多次书法比赛中获奖。因为名气越来越大,被选送随市教委组织的书画少年交流使节团赴日本进行书法交流。她出国回来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妈妈对我的培养,感谢妈妈的这份坚持。”从萍萍的这句话里,妈妈感觉到了欣慰。
从日本回来后,萍萍的转变很大。她把这份坚持,这份吃苦精神更加放大。刚开始上初中时,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为了学好英语,萍萍每天早上醒来到上学之前,放学之后到晚上睡觉之前英语复读机就没有停止转动过,每一盒磁带不知反复听了多少遍,有时候,磁带都破损得不能再听了。几个学期下来,听力进步不小,对英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得更好些,萍萍还自己购买了超越课本知识的教材,利用课余进行学习,由于她的勤奋努力,她在全国中学英语竞赛初三年级组中,荣获一等奖,还成为班上的小英语老师。因为学习的劲头很足,萍萍初中三年来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取得了全市重点高中任意选择的资格,并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赢得了被新加坡政府录取为全免费赴新加坡学习的机会。
谈起自己走过的路,萍萍也有很多感受。她的自诫语是:“成长有痛苦时,不要抱怨,始终向前。”凭着那份勇于吃苦的精神、凭着那份学习的主动性、凭着那份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着爸爸妈妈为她总结的“自主、自制、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不断地在学习在进步。
妈妈在总结萍萍成功的经验时,不无感慨地说,当初的苦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原意是在倡议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孩子健康,多投入一些钱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口号,但是这句话却被一些家长误解,被一些家长一分为二,这些家长们只强调前者,因此,“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一些家长的口头禅,成为这些家长不让孩子受“苦”的借口。
“谁舍得孩子吃苦?”这种思想,存在于万千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中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庭普遍存在6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关注一个小孩的情形,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让他饿着、不让他冻着、不让他为家庭分一丝忧,只需他按照家庭的规划,上好学读好书取得好成绩就行。这些孩子在养尊处优中度过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完全不识苦滋味。甚至上大学后,衣服不会洗,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辞去工作去陪读。一些家长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想方设法让孩子穿名牌,吃美食,玩时尚,读重点。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书包有人提,衣服有人洗,被子有人叠。有的家长甚至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擦黑板。学校组织的课余劳动课,已经成为了众多家长的劳动课。孩子要什么买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孩子俨然成了大人们心中的“太上皇”。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只知道享受,因为吃不得苦,学习当然也学不好,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相反,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却能够在孩子物质生活方面教育孩子自立。把孩子培养成了有用的人才。
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吃点苦”。要知道,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缺乏生活的免疫力、竞争力、创造力。
当然,苦和乐是相对的,是相生相克的,有苦才有乐,乐极又会有苦。应用苦乐教育,父母应该注意的是,让孩子接受苦的教育要适度,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孩子才能有快乐的人生。如果总是给孩子“苦”,孩子没有快乐感,孩子就会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所以,要让孩子有苦还要有乐。苦与乐交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能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