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幼儿早期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不用“我”而是用自己的名字?答:因为早期的幼儿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我你他”这样抽象的概念,他们是用不来的,他们不能理解其指代的含义,因此只能用特定的称谓、词语来和具体的人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足以说明为什么不能给幼儿讲道理,因为大多数道理过于抽象,而处于只能认识具体事物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是不能理解这些道理的。当家长带着情绪给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他们只会感受到大人的情绪,觉得自己不被爱,而不知道为什么。
比说大人会给幼儿说,“不要浪费,要节约,不能撒谎,要诚实,要懂礼貌等等”他们怎么能够理解如此抽象的词汇!
昨天围绕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后来又想到几年前看过的孙瑞雪的书,里面写了一个发生在她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今天我特意查找了一下,还挺顺利的,一会功夫就找到了。摘录如下。
一次朋友来我家作客,一见我孩子就说:“叫爸爸,给你买好吃的。”我孩子就说:“爸爸!”这时他不到三岁。下次再见这个朋友又叫“爸爸!”朋友说:“你的孩子太聪明了!怎么一见我就知道叫爸爸,买好吃的?”我说:“不是啦,你把我儿子爸爸的概念弄混了。”
——《爱与自由》
之所以会想起这个故事,还有个原因是跟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场景有关。
7月12号,我回了老家。第二天我就去看我姥姥,我开车去的,到了之后就碰见姥姥、三姨、表妹(三姨的女儿)和她不到两岁儿子在门口,这时候表妹、三姨对小孩说,“快看,舅舅来了”我也想着,他见了我肯定会很高兴,可是他看到我之后的反应却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他说“不是舅舅”,刚听到这话我也一头雾水,感到有些奇怪,他们一看这样也着急了,赶紧给孩子解释说,“舅舅以前怎么带你玩,如何如何……你忘了?”试图给孩子讲道理说服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我明白了,因为那段时间我另一个表弟(四姨的儿子)经常带他玩,而他已经三个多月没见到我了,在他的内心中已经把舅舅跟表弟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他一听说舅舅来了,肯定会想到我表弟,当看到我之后会很诧异,觉得我不是我表弟,所以会说不是舅舅。小孩直来直去,不会有什么掩饰,他的话就是自己内在真实的状态的反应,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受限,他无法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而大人试图给他讲道理来说服他,这样只会让他的内心更加困惑。
我小时候称呼长辈,家里会给叔叔伯伯排号,“大爸,大妈,二爸,二妈,以此类推”舅舅姨姨也是如此,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在心中用特定的称谓和具体的人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不会产生混乱。可是现在不同了,大多是家里都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最常见,所以就不再排号了,直接叫舅舅或姨姨。春节的时候串门,我看到有个远房的弟弟的媳妇让另一个远房弟弟的孩子叫她“妈”,的确,这样叫省事,不用排号了,避免了不少麻烦。可是这样做完全打乱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我不免有些担忧,因此我提议,以后叫舅舅的话前面加上所叫对象的名字,**舅舅,**姨姨。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在我们的群里听到的语音,表妹(三姨女儿)的儿子叫“小丑舅舅”,表弟(大舅的儿子)的女儿叫“小丑爸”(小丑是我四姨儿子的小名),另一个表妹(大舅女儿)的女儿叫“一格(大舅儿子的女儿)姐姐”,我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现在想想,我认为是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指引着自己这么叫了,因为我没听到有大人教孩子这么叫呀,由此可见孩子内在多么有智慧。当然他们这么叫还有个原因,就是大人经常叫这些名字,他们学会了。而由于我年长,他们不会叫我名字,所以孩子也不知道我叫什么。
另外,还有个佐证值得一提,就在我查找孙瑞雪的书时,看到了另一个小故事,很有代表性,摘录如下。
我孩子因为第一个认识的是“天”这个概念,所以天上的星星也是他随之最早认识的事物之一,“天”、“星星”属于一个范围之内。当时我已经搞了几年蒙特梭利教育,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好多观念还是传统的,所以我在给他灌输所谓的知识时,依然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的。直到宁夏蒙特梭利幼儿院建立以后,我开始观察大量的孩子,我传统的观念才逐渐转变过来,我的行为才同蒙氏教育配上对。有一天我们家的电视上出现了黑猩猩,我对儿子说:“辛辛,你快看,这是猩猩!”我儿子当时的状态真像计算机出现故障一样,他说:“星星,啊……”目瞪口呆地指着天,极为惊惧。他不知道这个“丑八怪”怎么跟天上的星星是一个词。这说明什么?他内在的理性开始分辨和推理了,所以他对同音不同对象特别敏感。当时我就明白了,他的心智还没有达到区别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xing xing ”的能力。而我的“强行灌输”使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爱与自由》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人放下自己的面子,为了让孩子的成长,在可能混淆的情况下,要称呼长辈,在称呼前面加上长辈的名字,叫哥哥姐姐也如此。
程珩
——2016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