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战狼2》的上映着实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稳居票房第一的记录让吴京再次火了一把。本就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因素之一,加之爱国题材的电影在感情共鸣上与观众一致,让人们对这一部电影好评不断。但是有好评,必然就有抨击的一面。就个人而言没有亲自看过,所以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但是通过周围人的观后感以及各种影评评分的推荐……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确实赢得了大众的芳心。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要聊的不是《战狼2》,而是另外一部前不久登上热搜的另一部电影——《二十二》。
说起“二十二”大部分人可能会一脸懵逼问道:这是什么电影?就我个人而言,要不是刷到热点看到,或许我也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根本不知道,《二十二》沉重非凡的意义也就无处可说了。
《二十二》,一部于8月14日上映的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记录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大背景,个别老人和长期观察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生活现状的一部记录片。相对于“战狼2”来说,这一部记录片显现出的好评一致。沉重的历史题材电影也成为“键盘侠”们不敢肆意妄为的对象。毕竟“社会国民底线”在这里……“不加言辞的抨击”无疑是引火上身……
《二十二》为什么选择8月14日上映?为什么一上映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这么多的为什么,下文一一为大家解答。
首先选择8月14日上映是因为:8月14日是“国际慰安妇之日”,选择在这一天上映,合情合理。用一部主题相符的题材记录片电影去唤醒一段需要共同铭记的历史。用这样一部纪录片电影去震撼大众心理最合适不过。“她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待她们死去”——这句话无疑给这部记录片电影加上了更重大的历史责任。《二十二》就是对日本政府最好的反击作品。另一个原因,8月15日——对大部分人而言,绝对是再正常不过的一天了……但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选择在8月14日前一天上映,或许也是为了响应这一日子(这也只是个人猜测……)
“为什么一上映就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
因为《二十二》作为首部这么有深远意义的纪录片电影承载着沉重历史,难免不会激发国民埋在心底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每个人都会说有,可对于爱国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往大了说很大,往小了说也可以很小。可是大部分的爱国情怀也许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显露出来。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才会让我们想到:哦,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ps:或许身处和平年代,也不需要天天显露自己多大的爱国情怀)。可是真正做到放在内心深处的又有多少呢?就像大多数人都不清楚8月14日的意义。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连8月15日或许也不是特别清楚吧?(不瞒大家,8月14日我也是通过网络热点才真正了解到)。
这也难怪,巨大的城市压力已经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哪还有时间让你去发现心底的爱国主义,彰显人性的光辉啊!挣钱还来不及呢……
好比前天锻炼时,随嘴问了朋友一句:你还知道《二十二》,有没有看过《三十二》?朋友戏虐道:对于这种社会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怕我看了会冲上去打人……’是啊,这种题材的电影看多了,不免会让人的爱国正义感随时爆发,正如昨晚深夜看完《三十二》,着实体验了一把心痛的感觉。
《三十二》大家或许更没有听说过了,作为《二十二》的前篇,三十二没有像二十二一样有大量的明星力挺,大量转发,大量的支持。(这个时候明星效应的作用性就体现出来了……)对于《三十二》、《二十二》的具体内容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自己去看吧,看一遍你就知道了……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现今20多万人中仅存的8人,减少的不仅仅只是数字。更多的是活历史的见证人。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正在渐渐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一天这些老人将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惨痛的回忆。但是数量的消亡也不能让历史的印记消失。老人们的离开不代表这段历史的抹灭,在面对伤痛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终日的怨恨,但是一刻也不能忘记……
镜头里,能听到的只有老人静静的阐述。能看到的只有老人们最普通、最平静甚至是有些凄凉的生活。褪去背景,谁都无法想象在这些老人的身上到底经历了什么。一个微笑掩盖心底血淋淋的伤痕。她们用最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最沉重的重量。“日出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朴实的歌词、忧伤的曲调,直击人心。
所以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害怕难受、痛苦和流泪,一部非常平静的纪录片,静的没有一点背景音乐声,却足以震撼你的心灵,要说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买张电影票,去看看阿婆们吧……(那些和我们奶奶,外婆年龄相仿,本该安详晚年的老人们……)
〈个人建议:要是真没有时间,那就去看一看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