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当中,难免会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形。我们无意识当中常常不自觉地要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所谓我对你错的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人们都有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希望维持合理的高自尊。即认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高尚的。人们看待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这种想维持有利的自我形象的潜在需要。如果让人们在扭曲真实世界以满足维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和真实地反映世界之间做选择,人们常选择前者。
假如这个世界是360度的,我们每一个人能力有限,经历有限,其实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狭隘地看待这个世界。有人说,事情一旦发生,真相就不存在了,说的就是每一个人只看到了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并且为了维护自尊,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
记得有一个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子在当街拉客,几乎所有人都即刻会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厌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她。可是接下来镜头一转,还是这个女子,洗尽铅华,素服布衣,在低矮的房屋内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如果你一开始看到的就是此时的她,还会有刚刚的感受和评判吗?微信朋友圈有过一篇热文,叫做《你没有资格评论我》,表达得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看问题和他人的角度,角度不同,看法即刻不同。
结束争辩的一句特别好用的话就是,你是对的。
东北人说你是对的,叫做惯着他。
“大师,什么是快乐的秘诀?”“不要和愚者争论。”“大师,我完全不同意这就是秘诀。”“是的,你是对的……”
当我们愤怒地去寻求对与错的时候,已经和目标越走越远了。我在咨询中常常见到“逆反”的青少年,面对父母亲不厌其烦地唠叨和讲大道理的情形时,用一句“对,你是对的”来让他们闭嘴。这些焦虑的父母亲说着正确的废话,全然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只是通过证明自己是对的来自我安慰,缓解焦虑,完全忘记了教育孩子的初心。
人们过去人生体验会成为经验,经过大脑思考整合,这些经验成了信念。比如一个小女孩,在家里有了二宝之后,偶然的情况下帮妈妈照顾二宝,被妈妈大加赞扬,女孩觉得很愉悦,为了保存这份愉悦的感受,她多次尝试之后会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要付出些代价帮到别人,才会有人喜欢我。当她执着于这个信念时,就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坚持自己是对的没有问题,因为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体验,这些体验都是过去日子里的真实存在。问题在于那些坚持自己是对的的人还要努力地改造别人,要让别人也承认自己是对的。这就是问题了。“我能改变他”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象。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无论是爱人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念,也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不是其他人用言语就能够改变的。
一个人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客观就是承认自己有多么的主观。看到了这个真相,我们就能够无条件接纳自己,接纳他人;也能看到自己的局限和限制性的信念,去拓宽自己的格局,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不再坚持自己是对的的时候,心的眼睛就打开了,生命也就开始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