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还是中餐?”
每每请客时,成都人常常喜欢这样问,请客嘛,总得尊重客人的需求。“两情相悦”,方能吃出饭菜的好来。
说到我国的火锅,首推重庆。
重庆的火锅,唯有——辣!
火锅流入成都后,席卷整个餐饮业,对成都人的美食标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麻辣烫、各式的干锅店仿佛雨后春笋般蹭蹭蹭的冒出来,唯“辣”不吃。
川菜乃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与京、苏、粤菜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菜。
难道川菜就是单调重复的辣味,唯“辣”不破吗?
No!
回答绝对是否定的。川菜哪能是一个“辣”字可以涵盖得了的?
那么,有人会问我,川菜到底具有哪些味道,你又是如何得知,凭证何来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做菜的经历,想起那本泛黄的川菜菜谱。
一九八九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一家人从龙潭寺的乡下举家搬迁到龙泉来居住,那是我方才知道打从小说的话叫客家话,我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客家后裔。我也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龙泉中学校的初中生。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老家乡下的亲戚按照客家人习俗,要到家里来做客。
在老家的时候,家里请客的菜肴都是外婆在操办。遗憾的是,龙泉的新家,面积太小,房间不够。于是,外婆便留在了乡下,住在舅舅家里。这样一来,这家宴做菜的重担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我这个初一学生的身上了。
想想,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做过一道菜的我,面临如此重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
父亲忙于一家的生计,带着大哥在成都川棉厂的工地上班,早出晚归;美其名曰“白面书生”的二哥在洛带中学读高中,平日里都是住校,只是周末偶尔回家一趟;母亲由于眼睛的原因,只能做简单的菜。没有人来教会我做菜的本领,我该怎么办呢?每每想到这件事情,我就头疼。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一段日子,我陷入了绝望的边缘,不能自拔。
记得有一天放学得早,同班的同学带着我四处游荡,已是寒冬,冷得不行。为了躲避寒冷追杀,我们溜进了中街的新华书店。
第一次进书店,被它的高大上惊呆了,书架上挨挨挤挤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所以,当我们在这书海里沉浮时,我们浑然不在意工作人员那张冷漠的脸。我们这里翻翻,那里看看,满眼皆是知识,处处都写着奇妙的探险。最后,一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到它的那一刻后,我的双脚似乎被无形的胶水粘住,眼睛也再也挪不开了。它就是——《大众川菜》。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抓起这本菜谱,飞快的翻阅起来。
这本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众川菜》是由刘建成、杨镜吾、胡廉泉、舒孝钧四位大师合力撰写而成。
色香味俱全的回锅肉、当归炖鸡、黄焖鸭、青豆焖肉、豆瓣鲜鱼、东坡肘子等菜的烹饪方法一一的在书中呈现出来。
啊哈,我绞尽脑汁寻找的师傅不就在眼前吗?
我开心极了,随即,我掏出包里的所有零花钱,加上借的同学的钱,买下了《大众川菜》这本书。
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翻来《大众川菜》书页的一刹那,我的人生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记得第一次下厨做菜时,我便是严格的按照菜谱的记载要求来的,这第一道菜就是四川的经典民间小菜回锅肉。
书中要求的原料: 猪肉一斤,蒜苗三两,化猪油八钱,盐二分,郫县豆瓣一两,甜酱五钱,红白酱油八钱,生姜三钱,葱四钱,花椒十余粒。作法:炒锅置火上,放入猪油,油烧至五成热时下肉片,同时放微量盐铲炒均匀,烧至肉片出油时铲在锅边,相继放豆瓣、甜酱在油中炒出香味即与肉共同炒匀,然后放蒜苗合炒。蒜苗炒熟但不要炒蔫(过火之意),再放酱油炒匀起锅即成。我不记得是否实现了书中介绍的特点:此菜色味俱佳,肉鲜而香,是我省家喻户晓的传统菜,地方风味很强。
不过,无论味道如何,我却是成功的做出了第一道菜。
我严肃的执行菜谱的一切规矩,起先的时候常常引得家中大厨的不屑一顾,甚至嘲笑。
我不为所动。我坚持下来了。很快,我学会了炒各种各样的菜。
在正月间亲戚的接待宴席中,我成功推出了六大桌的菜肴。看着亲戚们进餐时谈笑风生的样子,我知道,我成功了!
最后我光荣的成了家里新诞生的大厨,玩转锅碗瓢盆再也不在话下。
在菜谱的指导下,给父亲下酒的怪味胡豆、麻辣牛肉干、火爆腰花,母亲爱吃的麻婆豆腐,一家人百吃不厌的豆瓣鲫鱼纷纷上桌,这些菜都带给家人不断的欢声笑语。
这本书让我和家人多年来,即使不下馆子,也能饱享口福,品尝到荤而不油、浓而不腻、色气鲜嫩,味道麻辣、烫、酥、香、脆,亦有酸爽的各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这本菜谱一直陪伴着我。
虽然书的封面不知道何时已经不翼而飞,书页也已变得像秋天的落叶般泛黄,但是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它是我的严师,亦是我的益友!
龙泉剑客
二O一九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