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室友同居的第三周,她终于憋不住问我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我答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值得占用大家时间的事情好分享,潜台词是浪费熟人时间还暴露自己,两败俱伤。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看他人几天真,我自己便是几幼稚,纵然也怀真善美乐于点赞,但生活的魅力也许并不止于美好,而在起伏错落、不断博弈中的生命张力,就像2D电影跃然纸上的描绘总不及3D电影扑面而来的冲击。当社交网络撑起了人们沟通的半边天,也必然笼络了你我内心——凡内心波澜,必伴随一股洪荒之力寻求释放,这时定要po上一发,为助兴?为分享?为寻求认可?为虚荣作祟?还是为在只言片语的评论中觅得一点存在的价值?社交网络,加压器是它,撕开的小口也是它。
社交网络快餐式的写作曾一度令我恐惧作文。提笔便是口水话,纵不求合辙押韵,却连对仗工整也难成就。若仅止于此,还则罢了;只是当我发现社交网络一贯追求结论和感受的写作模式,让人渐渐忘了如何追索思维,给思路寻根据,为思路觅发展。思维的惰性与退化,我怕了。于是决定积攒感受,待一日爆发,行文念之。
可行文给谁看?越长大,越知轻重,知自身轻重,还知天高地厚。只觉年龄一味虚长,智识停滞不前,以致挫败感疯长,捆住人动弹不得。自诩是个心大的,平时也总爱在文章最后乱写一段以自宽,让凡事看似都有解局,每回写一文便放一事。这回不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