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错了?这个电影,冯小刚拍的是灾难片还是伦理片?
点点君几乎保持着每天至少阅片一部的习惯。
今日找虐,让同窗荐片,他说:《唐山大地震》,你要哭一哭。
于是,看完后便有了这篇短评。
初闻《唐山大地震》这个片名,本以为是部灾难大片,当时也替冯小刚担心,能否拍出这样的大片,毕竟在当时乃至现在,这个题材也是没人敢碰得,一说是揭全民伤痛,二说是挑战大,最怕功败垂成的事情发生。
首映后,才明白影片名只是他的噱头。《唐山大地震》可以定义为家庭伦理片,而非灾难片,他刺激的是观众的泪点,而不是灾难片给观众带来的肾上腺素激增。
纵览全片,地震的镜头很少,地震仅仅算是一切事件的客串和起因。
上映后,很多所谓的影评人,大呼上当,怒斥冯小刚骗了人。
不过好片始终是好片,最后的评分也是守住了7分。
但是话说回来,按照剧情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一场事件(唐山大地震)引起,一家人在32年期间悲欢离合的事情。即使换了其他事件,这样的故事也是可以讲好的。
冯小刚用了《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名字,却未能完整的展现出这样的历史事件,实在有点可惜。
当然,冯小刚并没有打算讲大事,从这一点感觉冯小刚做的有点太鸡贼了。
如果后人,想要以唐山大地震拍摄灾难片,是肯定不能用这样的名字了。
不过片中还是有几次让泪点极低的点点君热泪盈眶。
当儿子被奶奶带走的时候,徐帆饰演的元妮站在路旁即使一言不发,就凭着佝偻的身躯你也能感受到内心的痛苦。
老戏骨陈道明的演技也是实力爆棚,他站在病房外看着妻子和养女的对话,转过头来撕心裂肺的痛苦,让点点君的泪点再一次心绞。
若把这部片定义为商业催泪大片,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导演作为片场的核心,即使演员在差,有导演的把握和指导,效果也不会太坏,何况,这些催泪任务都是老戏骨们担任的。
有很多文章夸冯小刚聪明,善于找到观众的痛点,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体验什么。
哭的时候让观众歇斯底里的哭,感伤的时候让观众惆怅一会,剪辑出一片空白,待观众情绪发泄后在开始新情节。
影片的文本原型是小说《余震》,以小说为原型拍摄的影片很多,对于这类电影,最重要的是对小说内容的取舍。
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似乎冯导似乎对这类电影的把控力度还不是成熟。
两小时的电影长度,讲不完32年的事情,于是乎,冯导开启了快进+走马灯模式。
影片两个小主角方登方达,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童年,青年和中年,冯导似乎每个年龄段每个情节都想去拍,可是因为能力不足,最后给人的感觉是走马观灯,进入一个时期,交代人物情况,然后是情节催泪。
如果是单独看每个时期的话,冯导的拍摄手法堪称一流,但是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急促,生疏,不衔接。
但影片中不乏有前后呼应的桥段,比如
凉水中的西红柿
以及地震中两个地震母亲的形象等,都是极高的鉴赏情节。
另外对于影片中,母女互相认错下跪的情节处理的让人称赞。
母亲为女儿下跪,求忏悔。
女儿给母亲下跪,求悔过忏悔。
最后女儿一次次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自己自私,而这又有什么用。
母亲元妮32年来,心中的房子始终没有盖起来。
女儿自认为自己受了极大的委屈,殊不知母亲元妮32年前的一场选择竟用了大半辈子去自责。
就像母亲元妮说的那样:
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