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总是为“别人为什么对我不好?为什么不喜欢我”这类问题感到沮丧,总会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而害怕、伤心,总是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被人接纳而苦恼、焦虑,于是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情绪、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信念,悦纳自己,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01
朋友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安安静静的,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朋友也比较少,属于那种慢热型,不主动,而是被动地期待别人来接纳自己、对自己亲密。
最近几天,朋友告诉我她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觉得周围身边的人好象都在议论自己,用那种眼光看着自己,如芒在背,好像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个别人还流露出讨厌的神情。觉得自己心情糟糕透了。
我说: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有没有主动和他们沟通一下呢?也许他们并没有这种想法,是你自己太敏感而已。即便事实上确实如此,他们也只不过是不喜欢你,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理由必须让别人都喜欢你呢?
心理学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对自己的社会接纳程度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伴随着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品质不如人,从而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无好感。
于是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可是别人又不欠你的,为什么一定要关心你,对你好呢?
林青霞也遇到这类问题,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对自己好,事实不如心愿时令自己不开心,也影响了别人的情绪。她通过三天的禅修,拥有了一颗感恩心、包容心,心中少了计较,多了回馈,少了抱怨,多了感恩,人也快乐起来,并找到了内心最深层的宁静。
当然,禅修也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通过自省、忏悔、感恩,少了抱怨,多了感恩,最终认识到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不合理情绪。这和心理学的ABC理论我个人觉得是有相通之处的。
《摆渡人》中崔斯坦说: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当你从隧道出来的时候,你估摸着自己离阿伯丁还有一半路---身处高原的某个地方,一个偏远、多山、荒凉的地方---所以荒原也就成了这个样子。当你生气的时候,这个地方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片漆黑。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也就越黑暗。
深有同感。
人际交往中的喜怒哀乐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02
最近朋友圈热传的一篇文章《永远别和层次低的人纠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阿姨平白无故就给作者打电话,让给她孙子辅导一下作文。被作者婉转地拒绝后很生气的样子。
咪蒙也有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帮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让她帮忙写篇软文,宣传APP被拒绝后,竟然直接训斥:“我都说了1个多小时,口水都说干了,你都没听进去吗?你也是创业的,你有没有同情心?我还以为你是个好人呢,没想到你这么冷漠!我对你太失望了!”好象别人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地帮助你才对,如果不帮,就是冷血、自私一样。
前段时间吴京的《战狼2》票房卖得火爆,九寨沟地震后,吴京立马向震区捐款100万,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啊,却遭到少数网友的批评,认为他捐少了,有的网友甚至在吴京微博留言要他捐1亿。钱多钱少,都是自己赚的,捐多捐少都是个人意愿,没有必要对其进行道德绑架,强制人家去捐款。
可能是生活中大家都生存压力山大,也可能是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好象别人不帮自己,不对自己好就是冷漠、无情,强制别人一定要来帮你,要来对你好。
这究竟是谁在自私自利呢?
我们其实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生活中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社会就会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安宁。
03
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情况,在无可奈何求助于人被拒绝时心里的难受、沮丧,抱怨,无形中的隔阂,再次见到那人时的满身不自在;在别人求助于自己时,有时无能为力予以施助时心里那份愧疚;人际交往中虽然未被排斥,但人多时自己有时被冷落成备胎的那份孤独。
小城大爱团队成员自发爱心捐助了一笔款项,在去某村给贫困儿童捐助时,因贫困家庭是团队成员通过各方渠道获知的,结果有的家庭也跑去要这笔捐款,理直气壮地:”我们也是贫困家庭呀!为什么捐助他们不捐助我们?“
世人也常感叹着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于是有人铤而走险,走上了报复社会的道路。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认为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帮助、关怀。当别人不能符合其意时,就对别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可是有什么理由必须让别人都喜欢自己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人的一生中,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这样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
所以要停止自己对自己传播这种“别人必须对我好”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别人可以对我好也可以对我不好”的合理信念。
就象某个人爱上了你,你可以不爱他,因为你没有权力也没有义务必须要爱上他。
而你爱上了某个人,但他同样有权力爱你也有权力不爱你。
每个人都希望“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但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
04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深有同感:人生何期有限,比起时刻注视着他人,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生活少点遗憾,才能过上适意人生。把精力和时间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的成长时,才能拥有更高格局。
心理学认为,有这种“别人必须对我好”想法的人,大多不自信,负性情绪重,所以要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升成就感和自信心。
可以每星期抽出一天晚上静下心来,准备好纸和笔,在左侧列举自己十个优点、在右侧列举自己十个缺点,看看哪些缺点可以改进,列出改正的方法步骤。
学会一些社会交往策略、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形成有主见、热情、理解、乐于助人、可信赖、真诚、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的人格品质,改变影响他人接纳的缺点,如自私、冷漠、攻击性、说谎、装假等。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是对那些自己潜意识里认为不喜欢自己的人予以回避,却不知道回避的久了,就更会讨厌他人,而他人也误以为你对人家有意见,更加剧了隔阂。所以要主动创造条件与他们接触,接近彼此的心理空间,促进相互了解,使得相互喜欢,也许误会就会消除。
耸耸肩膀、摊摊手,告诉自己,事情不是像想像的那样糟糕,即便他们真的不喜欢自己,也没关系。我们仍然能够好好地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必要为了讨得每个人的欢心而费尽心思。
人生很短,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很充实、我很忙碌,没功夫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也没心情为这等小事浪费我的宝贵时间。
�)#�F�������T����o<�W�Τ��'�a�C��X��\V7�_ۺ�k�*��aQ�ܯ��S�>)��X<�gR��1�iО&��;��E�(T�"�����}�=�~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