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为什么穷人家的“富二代”特别多?”这篇文章,是锡老师分享的,写的真的很不错,恰恰不久后来家长会,截取了其中几段和家长交流,效果不错。
第二天,周六,去小学给孩子开家长会。后面的俩家长很烦。老师在前面讲,他俩在后面聊天“家里几个棚?”“种着仨。”“种的啥?”“柿子。”“产量怎么样?……”本来我都不想听,但一个家长问“你那孩子叫啥?”“刘*”。我立刻想起红铃经常跟我说的“刘*很调皮,总偷人家的橡皮……在教室里总说话……总和别人打闹,老师说她还不听……”一个女孩子怎么能调皮到这种程度?我一直很纳闷。“唉,俺那孩子直接说不听,管不了,不在学校吃!”“咋不在学校吃?”“开学那会吃了有十来天,就吃够了,死活不在学校吃了。”“那中午咋吃饭?”“来接她回家,吃完再送回来。”“每天都来?”“可不是,能咋办?”家长沉吟一下“不能让她饿死吧?”“这也不是常法。”“唉,大大再说吧。”她家距离学校得有6里路,家长每天中午来回,傍晚孩子坐校车回家,班里只有这一个孩子例外。老师说到学习成绩,家长牢骚说“她不是背不过,就是打不上,考不出分……”
你还不上巴掌抽她?好意思说呢!老话说:棍棒出孝子,恩养无义儿。一个孩子从小少了管教,长大,也不用太大,上了初中,家长再想管,已不可能。无论怎么说的天花乱坠,我总觉得体罚和强迫,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项。有很多的事,孩子不是不懂,就是任性。老师不打,别人不打,谁打谁骂?一个孩子,从小连屁股都没有打,该是多么可悲。 我们对孩子的撒娇任性有很多处理方式,就是不能娇惯。我几乎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上了初中后,该是多么可怕。
长期以来,当家长的已经习惯给孩子找理由(而不是孩子自已找理由)小的时候说她还小,怕伤怕碰怕不小心,凡事不行;孩子大了,说他学习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做家务,洗衣服,帮大人干活?“孩子周天好不容易回家了,玩玩不应该?在学校那么累了!”“人家的孩子都玩游戏,玩吧,毁不了……”那么,在“玩”中,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定规矩?玩什么游戏?玩几个小时?看什么电影?这都需要家长把关,不能撒手。很多农村家长从小就吃过不少苦,现在工作也不轻松,但自己吃的苦越多,越不舍的孩子吃苦,甚至认为让孩子吃苦,是爸妈无能的表现。穷人更加虚荣!等孩子十四五,就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体谅当老人的?”你从小没给他机会啊!比如,饭桌上,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场所。一个每顿饭都只是坐下张嘴的孩子,长大得多么自私?拿筷子,摆碗,舀汤,好吃的是不是全家分享?……这不是过时的“规矩”,而是永不褪色的礼仪。通过不断的教育和体验,孩子会对家长和农村体力劳动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长大后都会转化成个人终生不懈奋斗的理由。而,有些孩子长大后,又帅又高,满身的名牌,与这不匹配的却是低价的学识和粗俗的言行。最终,我们的孩子都会长大,无论自愿还是强迫。但孩子踏入社会后再懂事,就丧失了在学校奋斗的这段大好时光。别忘了,不管社会如何繁杂,上学始终都是农村孩子走向成功最捷径一条路。
给孩子最好的,就是爱吗?那养猪,养牛,养鸭的,一定是很爱牲畜,因为他们给了猪牛鸭最好的饲料。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溺爱的后遗症有多大!或者说,他们就不认为这是溺爱。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经常跟家长重复“一个家长都管不了的孩子,老师更管不了。”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是非常危险也是极不负责的。研究发现,青春期尤其叛逆的孩子,基本上,从小就少了爸妈的陪伴。操劳的家长忙着挣钱,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怕委屈了孩子,把最应该的“辛苦”体验变成溺爱给了孩子。这不是真爱,一碗饭养个恩人,一袋米养个仇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曾和我说“你没必要自责,我们都是对孩子比对爸妈要上心。”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总是站在这样的角度,来“原谅”我们对爸妈的冷漠,那将来孩子也会这样对我们。因为他们看到和学到的仅仅是我们对他们多么好,没有看到我们对爸妈的“爱”,那他们将来肯定对自己的孩子很好,而对已经老了的我们,漠不关心,在他们心中这是理所应当的。并不在于我们对他们多么好,而在于我们使他养成了怎样的价值观。
《转山八年》中,李厚霖说“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抵得上成百次的告诫。”让他们看到我们是怎么做的,而不是怎么说的。大学的时候,良子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童话大王郑渊洁带孩子去看爷爷奶奶,买了很大的虾,孩子问“爸爸,我们都没吃过大虾。”郑渊洁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挣不动了,我们应该给他们买。等你长大了,自己挣了钱,可以买像火箭那么大的虾吃。”孩子家长会上,孙老师分享《哈佛女孩刘亦婷》中一句话“一个优秀孩子背后,有一个善于对孩子倾注很多心血的家长。”
有一次,碰上一个家长,给孩子报假期辅导班,多好的事啊。可家长接着说“只要他不在我眼前就行。看着,就烦,说话就顶。”可以想象背后教育的失败。智商和家境,我们都不能改变;而习惯,却完全后天。习惯不仅指学习和生活,更多的是事情的惯性态度和做法。习惯不容易形成,有反复也是正常。一天,我有点事,早回了家。红铃恰好放学,我就躲在西屋门后面,想看看这个小家伙放学后在家干些啥?(一直以来,都是她比我早放学40分钟,这段时间都是她自己在家)她回到家,跑到厨房拿了3个巧克力豆吃,我高兴的点点头。吃糖多了,没有好处,这是一贯的教育。我正要出去的时候,这小家伙又跑回了厕房,直接拿出了袋了,又吃了好几颗,更甚者,把袋子里剩余的好几个也都放进了嘴进,还把袋子扔进垃圾桶“销赃”。一个上一年级的孩子就这么“狡猾”,大孩子可想而知。三岁看大,七岁看长——孩子越小,越不能原谅,教育的效果也越好。
去年,我教了一个学生,学习中游,考高中还是很有希望的。年后,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犯了驴脾气,厌学特别厉害,屡屡找他谈,效果不大。给他爸妈打电话十之八九在外地忙买卖,包括有两次,他都在学校跟同学打了架,家长都没及时赶回来。孩子表现越来越差,看着他的成绩直线下滑,我只能有些许愧疚遗憾的看着他慢慢沉沦。周六,这孩子成宿没回家,家长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回来。第二天,气坏了的爸爸骂的孩子狗血淋头,以为会好点,结果适得其反,孩子跑到奶奶家直接不上了。周日下午给我电话,满电话的无奈,但爸妈都很忙,忙着挣钱!我几乎听见了家长给我打电话时,打车的声音……孩子都不上了,你们还忙着挣钱?那一刻,我对这个孩子最后的一点遗憾和希望,都放下了,你都不在乎,我为什么在乎?“树大自直”,这句话不可信。一个泡在蜜罐里的孩子,怎么可能自己长大?
上一周回老家,说起教育孩子。妈说“都是种棚的,白天累死累活一天了,哪有时间?”陪孩子,并不是你会,指导他的学习,而更多的是陪伴,让她看到你在切实关注他的学习,而不是光是嫌弃的叨叨。孩子在家做作业,你在客厅开的电视老高,甚至聚众打扑克,一个劲的眼睛不眨的看手机,这都会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不看书,告诉孩子阅读很重要,怎么能有说服力?
教育孩子可能是世界最复杂的事情之一。
自从红铃上了一年级,每天晚上都要花约1个小时陪她做作业,主要是她不识字。我脾气也越来越坏,这么简单的题,变着法的告诉她三遍,怎么就不会?她也很委屈,十次有五次,哭着完成作业。前几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样陪孩子学习不会太长,可能到了二年级,孩子识字多了,她能独立完成作业了,就用不到我了。我们能陪孩子几年?
长期的耐心陪伴,无意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教育就在家长自己身上,无需远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