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学习交流会上,一位年近半百的妈妈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她向老师控诉孩子的一通问题,哭诉自己与孩子的日常时,老师平静地反问了一句:“你是孩子的亲妈吗?”这位妈妈愣住了,然而这句话却成了她日常生活的警铃,点拨着她的一言一行。
从血缘关系上,我们无法否认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关系却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忽略,很多父母的行为就像灰姑娘的继母一样,对孩子予以否定、控制、语言暴力等。
1.否定
当孩子因为委屈而哭泣时,父母说“有什么好哭的,别哭了”,这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与感受。 当孩子想学画画时,父母说“画画有什么用,还是学计算机吧”,这是在否定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尝试做些家务时,父母说“你干不好,还是一边待着吧”,这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考试考砸了,父母说“连考试都这个样,以后啥也干不好”,这是在否定孩子的人生。
2.控制
当孩子周末想睡个懒觉时,父母三番五次地敲门,直到孩子怨声怨气地坐起来,因为父母觉得时间很重要,要控制。当朋友生日发出邀请,孩子想去参加时,父母列出数条理由表示反对,因为父母觉得交友很重要,要控制。当孩子饭后拿起手机想放松下时,父母厉声呵斥并赶紧把手机拿开,因为父母觉得上网有害,要控制。
3.语言暴力
当孩子在校调皮惹了事,父母说“这孩子就是个祸害,看着就心烦”。当孩子学习成绩排名垫底,父母说“这孩子就是笨,怎么讲都没有用”。当孩子遇见陌生人而胆怯退缩时,父母说“这孩子就是没有出息,推都推不动”。当孩子做事犯了错,父母说“这孩子就是啥也干不好,跟人家小孩没法比”。
殊不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清晰地看在了眼里,深深地刻印在了心里。因此,孩子在不同的阶段表达了“不满”与“反抗”,可能自暴自弃,可能闭关独处,可能逃离家外,让父母痛不欲生。
这种情况下,父母才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四处求解,最终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那么,终究怎样做才是亲妈的表现?怎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怎样做才能避免难堪的后果呢?
其实,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有如下的举动。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会认为孩子或饿了或渴了或困了或难受了,而及时给孩子一个回应。当孩子听着音乐而四肢舞动时,父母会认为孩子在享受快乐,而不加阻挠甚至自觉地做孩子的拉拉队。当孩子行走中摔了一跤时,父母会认为孩子尚不能完全把握好,而目光亲切地予以关注和鼓励。
这些细微之处被“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的常态而忽略,然而恰恰是这些举动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真爱。那就是孩子哭闹时,父母肯定其感受;孩子四肢舞动时,父母允许其自由发挥;孩子摔跤时,父母予以精神支持,保持温柔以待。
而肯定、允许和温柔以待,是真正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营养,是父母真爱的正确表达。只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渐渐忘却了一点:孩子依然需要像婴幼儿期那样的环境,即一个安全又充满关爱的空间。相信很多父母愿意给孩子继续提供这样的环境,因为孩子的成长无法代替,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那么,对父母而言,具体的就是要做到肯定、允许、温柔以待。
从肯定孩子的内心感受开始,不管是委屈、愤怒、伤心、痛苦,都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再者,允许孩子“任性”,即使上网打游戏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也要允许孩子借此开拓自己的世界。最后,孩子犯错而让自己难堪时,依然要忍住攻击人格的话语,因为孩子需要被温柔以待。
也许做到很难,但相比于被怀疑“你是孩子的亲妈吗”,我想父母更愿意被点赞“这才是亲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