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这条艰辛的路,一路走来的人,大都感慨良多。
因为99%的人都失败了,最终没有掌握就不了了之,如果不是为了升学考试,80%以上的人在热乎一阵之后便立马放弃。
因为他们觉得这英语太难学了。
注意,我说的是“觉得”,并不代表英语真的难学。
那这么高的失败率,不就是说明英语难学吗?如果照这么说,婚姻失败,生活失败的人也非常多啊,怎么我们还是要在生活中挣扎,还要走进婚姻?
为了学好英语,我们发明了很多机器,学习方法,学习模式,数都数不清。
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无疑给我们添加了更多的疑惑,反而不能“干干脆脆”的学了。20年前,除了教科书就一本词典,那便是宝贝。
各种学习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确功劳不小。可是,方法没有改革,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没有考虑:比起眼睛(读),耳朵(听)要重要百倍,耳朵才是我们人类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语言器官,没有之一。语言交流的核心是声音,文字只是记录声音而已(你也可以揣摩一下: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嘴角总是不由自主的念念有词,似乎还要借助声音才能理解,好像一定要在心里蹦出“声音”来才肯罢休;有了一定阅读量,或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才能“一目十行”的看,才能像过电影似的看书)。聋子英语也好,哑巴英语也罢,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造成这样的结果,还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人力,财力,最后还有后遗症,自信心也给磨灭了。
说句大实话吧,我们学习英语就是应该听,必须听,不听学不成的。商家发明这,发明那,都只能方便我们,不能保证我们能学成。
有人要说了:我们用复读机,点读笔,各种学习机,不就是在听吗?
No, 那不是真正的听,那只是在解码文字。
我们听的时候,不可能看人家剧本的,再说了,我们说话交流,怎么可能都事先用文字记录下来。
很多人,听人家讲英语,非常吃力,非得在脑子里面把声音反编译成“眼前”的文字形象不可!
我就只能“呵呵”了,再高效的大脑“处理器”也来不及的,就算能“处理”完(让人家再说一遍,或者说慢一点),我们哪有时间想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听不懂的人,往往发音也有问题,这样交流下去,何年何月啊。
说到这儿,细心的读者可能懂了,总结一句就是:原来我们学习怎么读,没有学习怎么听。我们太在意用眼睛看文字,没有太在意用耳朵破译声音。
我说句更精辟点儿吧:我们只学英文,没学英语!
一字之差,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中国在校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英语,学的就是英文:抄单词,记单词,炒课文,背课文,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题,写作题。听力测试少得可怜,而且也就是选择题,测试是否听懂,然而现实中,我们边听还要边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啥标准跟啥要求啊。真正的社会社交能力,学生心智的成长还远在千里。
远的不说,就算是为了语言而学语言吧,我们都欠缺一些最基本的认识。这么说吧:
1、我们中国人一开始学汉语,其实是重在读写文字,即汉文。因为上学前,我们已经会听会说很多语言材料,会通过听和说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童鞋,最终没有达到学龄前儿童的听说水平。
2、我们中国人一开始学英语,也是重在读写文字,即英文。可惜,不再像母语那样有听说基础。我们学习一个单词一句话,最先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往往不是声音,即使同时(或稍微超前)听见这些声音,这些声音在学习者脑中还没有被赋予一定意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然后就急急忙忙看“庐山真面目”,悲哀,语言最敏感也最高效的输入通道--耳朵,立马让位于眼睛。于是,比音标好几十倍的自然拼读法,也显得苍白无力起来(一些不好的和稀泥的自然拼读法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