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不经教化,不经训练或不经自我挣扎,很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
那么,什么是共生状态?
照例,咱举个栗子:
一个刚出生的小Baby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意识上分离出来。它会以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
它饿了就哭,哭了就有东西吃。于是,它会觉得自己饿的时候全世界都饿,自己痛的时候全世界都痛,自己动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动。而心理学称这种状态为“共生”。
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有随时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求,因为在那种状态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控。
最无能的状态被理解为最自由的状态,这是多么可怕、可悲、扭曲的错觉?
然而,几乎没有人会在意那种感觉是不是错觉,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棒极了!所以,在年少的时候会为了遇到同生共死的“朋友”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青春期会为了“爱情”不惜飞蛾扑火,在成年之后依然会为了遇到“知己”而热泪盈眶,激动莫名。
其实,粉丝的狂热表现本质上来源于共生状态。(说到这里,请有粉丝情结的同学高抬贵手,不要打我 )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做个心智成熟的少年。
共生状态与生俱来,怎可说破就破?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脱离共生状态异常痛苦,但也不是不可能。为了破除共生状态,我们必须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讨论。
今天咱们就来侧重讲一下讨论这个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与人交流,讨论。为了避免在讨论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以下3个讨论原则。
• 讨论不是相爱相杀,而是相互竞争+合作
讲道理是需要前提的,是需要遵守「理性讨论原则」。之所以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是因为“兵”手里有枪,它随时可以不遵守「理性讨论原则」,拒绝与“秀才”合作,任凭你再有道理也无济于事。
如果我们想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就必须遵守「理性讨论原则」。什么是「理性讨论原则」?梳理如下:
1.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轻易下判断。
2.接受事实: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即使结论难以接受也必须试着接受。
3.知错就改: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
4.对事不对人:无论对错,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5.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如果双方都有道理,就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如果双方的提案都不怎么样,那就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那个相对比较好的。
• 真理向来独善其身,并不属于任何人
一旦有人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是自诩真理代言人,甚至说自己就是真理本身(耶稣除外),他就已经陷入思维混乱的困境。
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虚伪的群体分别是神职人员、政客、律师和教师。其实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因为这几个群体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是自诩真理代言人,甚至说自己就是真理本身的”那些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是他们的思维盲点,有点扯远了,就不细说了。 我们用“自以为是”来形容这些人。
其实“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本质上就是求知之路。庄子感叹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而牛顿哭着说:“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会任何一样东西需要的时间有太长,等我学完了,我就该死了…”
求知的路上不仅长,而且苦,走下去需要心智的努力,更需要勇气。绝大多数人会停在中途,不再前行。他们会安慰自己说:“我已经知道得够多了”。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只要再往前跨一小步,就可以超越“自以为是”的困境。可惜的是有些人究其一生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原本是可以跨越那一步的。
如果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有“自以为是”者的存在,这时候选择退出讨论是明智的。 只要他们存在,讨论就不再是讨论,也不会产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继续下去只会浪费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有时间、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事,带他跨越那阻挡大多数人的障碍,因为这近乎不可能。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只能是自己的事情。还有,这几乎是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未完成的事情。
• 真理不变 ,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理解或解释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焦点应该放在事实上,而不是放在看法上。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说:“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 那么就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的,对话也应该结束了。尽管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先交流“看法”开始的,但交流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萃取事实,剔除看法」,将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对于任何事实,每个人都有看法,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多数人根本不思考,少数思考的大部分不懂得如何思考。很多时候,“主流”观点并不是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 ,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迎合了大多数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
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想法,基本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而言,那些“想当然”的想法与他共生多年,早已不分彼此。
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很多想法,却不自知。这些看法,越是隐蔽,就越牢不可破。最后,这些会形成一个缜密的过滤网,只接受符合这个过滤网的看法,而排除不符合这个过滤网的看法。
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的人,是用这种办法来保护、巩固自己“已有的看法” ,但可惜的是连这种想法本身都是他们的枷锁,而非工具。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奥特赛。这不过是一个选择。
所以,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是个问题。 是甘愿享受虚假的欢乐,还是用长期的痛苦换取哪怕只有片刻的真正幸福?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文写于2016年10月26日,用时4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