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户是高平市原村乡的一个古村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最初有田、郭两户人家来到此地,看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地修屋造房、耕种放牧,繁衍生息。此村一开始被称为两户,后来改为良户。2018年2月21日,大年初七,我们一行三人从长治市坐公交车到高平市,约一小时到高平。在高平汽车站虽有到良户的乡村公交车,但因等待时间较长,为了赶时间,我们决定打的去,车站外出租车很多,同行的高平本地人便去找出租车,听得要价40元,然后搞成30元。坐上车后,司机抱怨车太多,价太低,生意不好做,瞎跑哩。我们不敢吭声。约一小时到良户村,下车,向北一看,一种宏大便充斥了眼睛,只见一座上铺金黄色琉璃瓦的二层木结构牌楼高高地立在村口,有十米之高,最上层匾额上书”飞鹏霄外”,底层门洞上方有黑色匾额书”良户村“三个大字。门楼后面是连绵不断的悬挂着两行红灯笼的村巷小街,随山坡起伏隐匿。为那古村泛黄色的沙石街道,鳞次栉比的深宅大院,斑驳朽蚀的门楼 古匾增色不少,古村也因此变得生机勃勃。 远看良户村,东西长,南北短,依山势而建,因地势而错落有致,各院落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村中纵横南北的大小14 条街巷,在众多的长方形的厚实沙石块铺就下,虽经千年,却也平整。街道两旁的高墙大院鳞次栉比。高大厚实的古院墙,斑驳锈蚀的门楼 古匾,以及那锈迹斑斑的形状精美各异的铁门拴无不渗透着千百年间的沧桑,又在默默地展示着当年的辉煌。村中那远古就留下的水井辘轳井绳仍在、打谷场上谷壳仍有残留、各种作坊、商铺、递铺、私塾、庙堂、 更房、戍楼依旧当年模样。
良户村庙宇极多, 从东往西依次有皇王宫、关帝庙、白爷宫、文昌阁、魁星楼、玉虚观、药王庙等。文昌阁已毁坏,其余均 保存完好,在很多宙宇仍可见香火缭绕,门上红布密绕,还是村人神圣向往的所在。 到良户村,先不说蟠龙寨,就那从西到东的张家院、邵家院、郭家院、罗家院、高家院、李家院等八十多座古院落,它们座座建筑技术精湛,但各具特色,绝无雷同之处,它们雕饰华美,布置大方,匠心独具。更别说那侍郎府田逢吉的宅院、祠堂和书院。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门楼的木雕、照壁的砖雕、压窗石、门槛石、柱础石的石雕,不管是什么材料,不管是什么人家,不管院落大小,雕饰都是那么精美,图案都是那么维妙维肖,远看都有些相仿,但细看,又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就是一个照壁上的几个对称图案,也没有一个相同的。每个院落不管家中如何,单从表面看,绝对座座富丽堂皇,文化内涵暗藏于砖瓦之中。我站在蟠龙寨外,遥望高处的东西阁和待郎府,心中不免问道,在良户这样一个小山村,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大户人家和官家宅院。 细细看过良户村地形后就可知,良户村多山地,土地贫瘠,传统的耕种放牧根本无法满足村人的吃喝。但是良户村又恰好处在河东到潞州和泽州交通要道上,当潞泽商人开始将河东的盐贩运至山东河南江浙一带时,良户村的先辈们已经不安于现状了,纷纷加入到商贾之中,他们走南闯北,积累万贯家财,于是富裕后的良户村人纷纷修屋建房,古代泽州就和中原一样有尊儒重教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钱的商人也是被文人仕人嗤之以鼻的。于是有了钱的商人们开始注重文化,甚至有的捐钱买官,并且开始设学堂书院,教育子孙读书,考取功名,在盖房子上,有了钱的良户人也开始注重脸面,将文化溶入房屋建筑中,最起码让人一看也是有识之仕,因此在良户村形成了一个崇尚文化传统的纷围,房屋门面也就越雕越细,越做越精。各家各户攀比有加,虽都有钱,但是接亲交往要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家家讲究,户户精致。从村中庙堂院落散布的匾额中也可以看到,村中处处都在劝学重孝,上敬天地君师,下孝父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从各种对联门匾就可以看出,当时村中的官者富者,为了村庄后代的发展而积极引导,建庙堂、办私塾、尊儒重教,耕读传家的风尚世代流传。明清两朝,小小的良户村竟出过六名进士,十多名举人。清朝重臣田逢吉家族更有祖孙、兄弟相继科甲的辉煌历史。 在良户村也可看到村中一座古朴的关帝庙,被暴发后的煤矿老板翻盖的不伦不类,因此,有钱也必须注重文化修养,否则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