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推文《多少人,输在没有仪式感》,文中描写了一位奔四的职场女白领不仅工作上业务能力强倍受尊敬,生活也过的如诗如画让人羡慕。
当跨年夜公司二十来岁的小姑娘选择在家蜗居,而她却选择带着孩子“折腾”到冰雪王国哈尔滨,只因为得有点儿仪式感,迎接新的一年需要点别致。
仪式感我们并不陌生,身边的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某男:宝贝,对不起呀,真的忘了是纪念日
某女:哼,一点儿也没把我放心上
某男:……要不咋去吃饭
某女:吃饭,吃饭,就只知道吃饭,过节能不能有创意,要有仪式感,仪式感,懂不
耿直男的这个节怕是没发好好过了,说不定还等待被“分手”。
仪式感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粗茶淡饭是过日子,西餐牛排也是过日子,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中的平凡人。
千篇一律的生活需要新鲜创意,作为枯燥乏味生活的调味剂;人生重要时刻需要别致难忘,来纪念世间的美好。
情侣之间需要仪式感制造浪漫,夫妻之间需要仪式感来增添趣味,好像仪式感就为成双成对而生,仪式感也是他人创造的。
但你的仪式感真的需要他人给吗?
刚毕业那几年,不爱逛街,不爱凑热闹,每逢周末就在出租屋里过起小日子,一觉睡到自然醒,买菜,洗菜,煮菜,花费一两个小时精心为自己准备一份午餐。
室友很不解,在厨房折腾那么久,最终也吃不了多少,还不如点外卖来的轻松,但我却乐此不疲。
后来开始码字,最爱冬日温暖的午后,一杯茶,一台电脑,一个人,一首歌,在楼顶沐浴着阳光,一呆就是一个下午,任时光流逝,任键盘书写心情。
文采不出众,故事不精彩,公众号也没多少粉丝,可我却很享受这个过程,每逢写完一篇,就像完成一件人生大事,有阅读量,小心脏会怦怦的跳。
比起在出租屋狭小的空间里刷剧,看小说,我更愿意以这种形式去呼吸自由的空气,慰籍颠沛流离的心灵。
生活需要这种“折腾”的仪式感。
后来有了自己的家,才发现“折腾”的本领如此之大。
家里面大大小小的花草有二三十余盆,每逢夏季,浇水就得用上半个多小时,每天下班顾不上饥肠辘辘,就得先“喂饱”它们。最爱的就是在温暖的午后,一盆一盆,慢慢的拾掇,修枝,除草,施肥。阳台的一方小天地就是秘密花园。
不爱做家务,却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焕新计划”,两三个小时里,除尘,扫地,拖地,没有抱怨,没有不甘,将屋子收拾的井然有序,然后换上新送到的鲜花,剪枝,插瓶,屋子里充满了色彩与芬芳。
鲜花是“奢侈品”,却也是诗意生活的必需品。
厨艺不精,却要给自己煮“美食”,然后安静在餐桌前“品味”。以前觉得自己是不会进厨房的,现在更新了观念。进厨房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是自我犒劳,煮饭,洗菜,洗碗,擦洗灶台,每一道工序都是发自内心的享受,当亲自烹饪的饭菜放在餐桌,可以放下一切,不急不躁的吃上一顿饭,由内而外散发着满足感和成就感。
平时不怎么看电视,即使看,也没办法静下来一帧一帧的从开始看到结尾,但周末时分会选择一档心仪的节目,带着欣赏的眼光,用心的去享受,不走马观花,不着急结束,跟着每一帧的节奏,把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带入,你会发让你意犹未尽的点。
不加班的周末,就会给自己安排点事去“折腾”,最多的就是参加户外活动,去爬山,去溯溪,去攀岩,去徒步……腰酸背痛,精疲力竭,却乐此不疲。离开“腐败”的被窝,让自己迈开腿,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呼一吸。
长的不好看,但有一种好看叫作装扮的好看。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却也精心搭配,换了这套,换那套,直到看镜中的自己满意为止。
……
朋友羡慕却也不能理解,是什么动力让你如此的折腾。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生活的仪式感,让我去折腾。我们常自我催眠:“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来自哪里?躺在床上,窝在家里,远方就是窗外对面的高楼,何谈诗意。
一辈子太长,需要刻意的去创造记忆点,生活太零碎,需要用仪式感去提炼。
回到开篇的疑问:你的仪式感真的需要他人给吗?
我一同事每次下班,都要等室友一起走,她说从公司到地铁站这段路一个人走太孤单,所以情愿陪加班。我是不太能理解这种做法,我每天自己上下班,回家还是一个人,岂不是要孤单到死。
也许我太过独立,也许已经习惯了与“孤单”的自己相处,所以才可以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但亲爱的,假如你不是总能有人陪着,也不要“放弃”过精致生活的机会,一个人真的没那么难,生活的仪式感也总是让他人给。
写这个话题,不是想灌鸡汤,本人也写不出大道理,只是想把自己生活的点滴分享出来,没想把自己作为教科书,人生还很长,生活的大道理需要一辈子去领悟,今天的这点儿感受不及万分之一,只是想分享给大家,一个人的生活还是可以有另外一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