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滴滴和优步中国无数次郑重其事地辟谣之后,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突然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
再次印证了互联网界那句笑谈:“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一、怎么突然就合并了?
其实早在三年前双方就已经开始接触。
2012年7月,程维曾经去过Uber总部,当时滴滴正在融C轮,想看看Uber有没有兴趣投5%。就像当年谷歌投资百度,意思一下。但是,5%显然满足不了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的野心。Uber提出的占股比例是30%到40%,双方期望值差距太大,导致谈判流产。
2014年7月,Uber估值超过400亿美金,CEO也曾主动找上门,“要么接受Uber占股40%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
面对美利坚的坚船利炮,程维的选择很坚决:打!
而在双方最近一年半的斗狠战争中,Uber在中国市场烧了20亿美金。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意识到,之前想在滴滴占股40%的期望值太高了,根本谈不拢。
随着烧钱战斗硝烟的弥漫,谈判的成本越来越高!
去年Uber是 7 亿美金,今年是 70 亿美金,但是在滴滴强大的融资能力下,Uber十倍的增长量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但是没有这些筹码,Uber连与滴滴谈和的资格都没有,
在正面战场上,优步中国的市场份额一直被滴滴压着,追上不来;在资本战场上,双方的融资金额越来越大,最新的融资规模都在70亿到100亿美金,这样打下去就是无底洞,一定是两败俱伤,这也是投资人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资本市场的寒冬对促成这次交易的影响也比较大,Uber全球的董事会给Uber CEO施加了很大压力,希望他尽快盈利,不能继续烧钱,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这次Uber的期望值比较低,主动伸出了橄榄枝,谈判是在7月份开始的,进行的非常快,正式的谈判历时大约两周时间,经过几个昼夜的越洋电话会议,滴滴和Uber的“跨国婚姻”修成正果。
二、到底是谁收购谁?
合并事宜过后,滴滴和Uber发布声明均声称自己公司占据主动权。
根据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在Facebook发布的内部信,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后,Uber将持有合并后新公司20%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但是,根据滴滴的公告,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收购完成后,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
感觉有点乱了,这到底是谁收购谁啊?合并后究竟是谁占据主导地位呢?
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双方的说法也没有冲突。
根据工商登记信息,我们先看下滴滴现有的股权构成:
根据上图,你可能会说,以程维为首的创业团队还控股公司呢。但是,在这张股权结构图里,你看不到滴滴重要投资人腾讯、阿里、DST与苹果等股东的任何持股信息。
为什么呢?因为滴滴是VIE架构。简单说,滴滴所有股东的真实股权比例反映在滴滴的离岸控股公司里,这个公司在哪里呢?没错,就是在那个大牌云集的开曼群岛,所以在国内工商登记的并不是滴滴真实的股权结构。
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同股不同权的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加一起刚好是20%的经济权益,根据媒体披露,经过和快的合并以及合并成立滴滴出行后四轮高强度的融资,以程维为首的创业团队持股总比例早已经被稀释到低于20%,如果媒体报道属实,与Uber合并后,Uber已然成为滴滴最大股东。
但是Uber在滴滴的投票权很少,只有5.89%的股权,对应17.7%的经济收益,另外2.3%仅有经济权益,并无投票权。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设计,使得Uber在滴滴的投票权比较少,并不是严格的AB股形式,但是比较类似,也就是说决策权还是在滴滴手里。
三、老大和老二合并会构成垄断吗?
首先从法律上来看。
200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中规定,若参与集中所有经营者上一年度在中国境内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至少两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需要进行反垄断申报。或者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亦需要进行申报。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案尚未达到审批标准:滴滴2015年在华净收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超过所有经营者在华收入的申报标准20亿元;但Uber中国2015年会计年度净收入却不足4亿元。根据一份2015年7月传出的有关Uber中国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6年预计净收入为2.56亿美元,但2015年预计净收入为负数。
而经营者集中是否需要反垄断申报参考的正是并购的上一会计年度数据,很明显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案并不须申报反垄断审查。
而从实际的感官上来看,我们似乎认为滴滴和Uber合作后在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已经构成了事实上一家独大的垄断优势,但是从“3Q”大战中法院对腾讯的判例来看,似乎是没有问题:
“虽然被上诉人在个人电脑端和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市场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均超出了80%,但是仅仅依据市场份额尚不能得出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结论。在被诉垄断行为发生前后,越来越多不同背景和技术的企业纷纷进入了即时通讯领域,该领域的竞争呈现出动态竞争和创新竞争的显著特征,在中国大陆地区即时通讯领域的多个竞争者,均拥有雄厚的财力和技术条件,足以对被上诉人的市场领先地位形成冲击。多个竞争者在竞争该市场,本案现有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和认定被上诉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回顾以往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合并,关于是否涉嫌垄断的争议不在少数。过去的几次重大互联网巨头合并,2015年2月的滴滴快的合并、2015年4月的58赶集合并、2015年10的美团大众点评合并、2015年11月的携程去哪儿合并,我们其实都曾看到这些合并被质疑为垄断,但反垄断部门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出于默认态度。
结合所以会长断定滴滴和Uber的合作不会面临垄断指控上的麻烦。
四、以后还烧不烧钱?
Uber全球本想用优步中国换取滴滴快的40%的经济权益,如今只换了20%。如此看来,优步中国早已不是什么优质资产,而是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淇淋”,在这样的背景下,Uber全球无心恋战,以优步中国换取滴滴快滴20%的经济权益也算给Uber全球的投资人希望“停止烧钱开始盈利”这一诉求的一个交待。
2014年,嘀嘀、快的挑起“打车应用补贴大战”,不少旁观者高呼“过瘾”,潮水退后才发现真像,微信、支付宝联手培养了数亿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这几十亿花得值,目的达到之后即便没有后来的合并,补贴也不会持久。
而打车补贴并不是创造需求,只是把“招手即停”变成了手机约车。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从挤公交到坐专车容易,但是再回去挤公交就难了。假如取消补贴,即便身体在挤公交,心里还是会怀念专车。换言之,打车补贴的需求在补贴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这是数千万白领实实在在的需求,补贴数十亿人民币市值数百亿美金的鲜活样本摆在眼前。不需培养市场、教育消费者,砸钱就成,还是速成!
即便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结束补贴,那刚躺着成为网约车领域第二名的易到、神州也会站出来。
滴滴和优步合并,在网约车领域滴滴成了无可争议的大股东,这也意味着腾讯的胜利,阿里的话语权降低、百度仅获得收益权,但是下半场的争夺已久暗流涌动,据传,现在阿里巴巴已经向神州专车抛出了橄榄枝,乐视和易道的合作如火如荼,依照百度的人工智能布局,后市势必会在网约车领域有所建树,互联网世界永远暗流涌动、永远不可预测,谁知道明天又是谁的天下。
现在仅仅是一场抵抗外资的抗战胜利,内战依然会继续,新一轮的布局一触即发,多方继续为争夺网约车领域而进行补贴的烧钱大战也未可知,所以合并不能停止补贴大战,但是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非理性的烧钱,这也是投资人希望看到的局面,预计以后司机的补贴和乘客的优惠券还会有,但是很难再出现那些年零元出行或者不管多远1分钱的疯狂活动了。
五、会涨价吗?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成功成为中国网约车的霸主,那么他会不会转过头来就涨价收割用户呢?
会长认为这点大可不必担心,滴滴还不至于这么穷凶极恶、急功近利的去收割用户那点打车费。
中国互联网业的特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核心服务的作用是累积海量用户,盈利则来自于增值服务。比如,淘宝上免费开店,但其广告推广系统收入颇丰;360的核心业务是 PC 杀毒安全,但靠游戏分发将流量变现,成功上市。
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买单。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到滴滴这儿依然奏效。
滴滴的价值在于其用户量,盈利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以减少用户量为代价,这是滴滴承担不起的。
会长预计滴滴的盈利模式依然是瞄准IPO去的。
滴滴现在绝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网约车公司了,多年来高频次的使用让滴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比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女神去哪儿”活动,依据滴滴现有的大数据积累,后续能够做的事情想象力无限!
其次滴滴在现在优惠券上发布的广告及启动页的广告是不是让你想起来微信朋友圈广告,再加上后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推荐技术支持,滴滴将是一个广告公司!
滴滴出行拥有3亿注册用户,所以应用内置广告自然会是滴滴未来一个重要的收入,滴滴如果开发一套类似于腾讯广点通的个性化推送系统,可以精准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广告和资讯。
除了应用外,滴滴还有1500万名注册司机,这意味着滴滴旗下有超过千万辆汽车行驶在路上。这些长时间运营的车辆,不仅可以配备类似出租车后排广告屏,滴滴更希望把应用的线上广告和线下的运营车辆打通,让用户在坐车时体验到更丰富的个性化广告内容,甚至直接在车上体验产品,比如,让你在车上玩一会儿最新的华为手机或梅森塞尔的智能耳机。
另外,滴滴推出的试驾是一个低频的应用,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刚需,滴滴平台上有上千万名车主,私家车主因为会有换车的潜在需求,具有颇高的商业价值,在这个用户基数庞大的应用上也会有不小的转化率。
利用平台上为数众多的真实车主服务潜在购车用户,提供车辆的不同地区不同款型的真实价格体系、真实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价格体系,这是滴滴能够依靠用户及服务进军汽车电商及配件销售电商的最大优势。
1500万的网约车主覆盖每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在约车的时候车主一半能够保证5分钟左右送达,这意味着什么?运力!迅速到不能再快的运力!有什么用?你还记得你为啥夸京东吗?快递当天达,如果商品放在网约车后备箱呢?甚至能够做到10分钟以内送到你的面前,滴滴在快递行业依然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最后,成为行业第一后,下一步滴滴要巩固市场地位,要盈利就需要将生态体系稳固下来,并努力把生态做大。提供金融服务是对主业的补充,也能够稳固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主体,为其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增强用户粘性。而且互金业务一些模式逐步成熟,作为巨头切入,拥有流量与场景优势,还是很有机会获利。
滴滴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大有作为:征信业务、定制化保险业务、金融理财业务……
当然,以上是基于滴滴现有条件的推理。虽然滴滴自身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金融是相当复杂的业务,真正要拓展金融业务,滴滴在人才、牌照、经验等方面需要补足很多功课才行,目前来说滴滴对于互金重视度不够,缺乏基本的布局与业务构架,滴滴还是有必要未雨绸缪。
从单一的出行慢慢过渡到以出行服务为主,辅以电商、保险、金融等配套服务,IPO的路一定能够越走越宽。
但是滴滴这些新业务想要布局,仍然需要巨大的用户规模作为基础,相信滴滴不会为多收几亿元的打车费而影响增值业务的未来。
你现在还认为滴滴会收割你5块钱打车钱吗?
六、合并后还将面临什么问题?
首先滴滴将面临的是收编优步司机,并解决差异化地域补贴问题,现在如果同工不同酬势必会导致司机反水。
其次是神州和易道等第二梯队的公司,势必做一波反垄断的狙击战,虽然以上分析过这并不是大问题,但短时间内也够滴滴喝一壶的。
Uber在中国市场扫清了重大障碍,同时腾出精力在全球市场排兵布阵,给IPO讲了个圆满的故事,这似乎是一招弃车保帅。
相反,滴滴虽然获得了中国市场的绝对市场份额,也同时面临着全球化布局的掣肘。在滴滴的宣传稿件中我们看到了滴滴强调的国际化,收购优步中国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础,也是大规模出击全球的必经之路,但是收购优步,此前滴滴通过战略投资等手段,与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以及东南亚的Grab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狙击Uber同盟势必分崩瓦解,甚至反目成仇。
如何安抚情绪,做好全球化的安排这是扔给滴滴的一个重大考题,这个事情短时间内投资人是不会太多关注的,从收购优步这件事上来看,他们关注度重心是放在垄断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第一,然后赶紧IPO,至于国际化的事,再说吧。
题图来源: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