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原因为六淫邪气侵袭人体而致病。人在气候突变时,或依着过少,或大汗湿身,或疲劳过度,或酒后当风,使外邪得以伤人,并且当人体因各种因素造成阳气虚衰,卫外失职,抵御外邪能力降低,外邪乘虚而入。
外邪侵犯人体的途径有二:一是由口鼻耳入,首先伤及肺卫,肺主呼吸,外合皮毛,气道为呼吸出入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肺为娇脏。若肺气不足,肺卫失职,肺气失于宣肃。气道受阻,出现鼻塞,咽痛,咳嗽等肺系症状。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虚弱的人更易感受外邪,发生反复感冒;二是外邪束于肌表,它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阳气充盈与否有密切关系,督脉有统督一身之阳,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两者均由头经背,背为阳,督脉大椎为阳之海,所以感冒前的前驱症状往往在大椎附近的肌肉拘紧,全身疲乏。综上所述,外因亦通过内因起作用,符合中医“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经典名言。
二、背诊诊断
肺俞、风门、大椎穴压痛明显,颈夹脊3~5段有条索物,胸锁乳突肌,锁骨下凹陷内侧与胸骨交界处韧带压痛敏感即可诊断为感冒。肩井穴、肩胛骨岗下陷处,内外踝下方均可找到感冒的压痛反应点。
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寒重热轻,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清涕、喉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酸痛,舌淡苔薄白。
风热感冒:发热恶寒,热重寒轻,鼻塞流浊涕,或有汗出,头痛昏胀,流泪、口干、口渴欲饮,咽干或痛,咳嗽,咳痰黄稠,咯吐不爽,胸闷,舌苔薄黄。
感冒挟湿: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汗少,头重如裹,肢节酸重,咳吐黏痰,胸脘痞闷,纳少,便溏或不爽,小便少色黄,舌苔白腻或黄腻。
感冒挟暑:夏令感冒兼湿热症状,恶寒发热,咳嗽,身热较甚,汗出不解,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纳呆,口淡而黏,舌苔腻。
体虚感冒:多因久病和体质虚弱,常易感冒。
气虚感冒:语声低怯,气短,倦怠。
阳虚感冒:面色㿠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胖。
阴虚感冒:盗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干咳少痰,舌质红。
血虚感冒:面色少华,心悸,头昏,舌质淡苔白。
三、辨证取穴
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主,对风寒型者宜疏风散寒;风热型者疏风清热;挟湿者祛湿解表;对挟暑者清热去湿,解暑;对虚型感冒宜扶正解表。
穴位配伍:主穴为颈夹脊6、7段,胸夹脊1~3段,合谷、风门、肺俞。风寒型者加太阳、迎香;风热型者加太阳、列缺;挟湿者加公孙,内关;挟暑者加曲泽、委中穴、十二井穴;虚型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阳虚者加关元、肾俞;阴虚者加太冲、太溪;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对时行感冒早期用主穴,3天后加用足三里、三阴交,并应结合应用中西药物治疗。
穴位方解:本病为外邪侵袭而致,颈夹脊6~7段,胸夹脊1~3段,合谷穴,施泻法,以宣肺疏风解表,肺俞、风门点刺加强祛除外邪的力量。太阳、迎香施泻法可散寒止痛,通鼻窍。太阳、列缺施泻法可宣肺清热,曲泽、委中、十二井穴点刺以清暑降温,公孙、内关先泻后补以健脾祛湿,气海、足三里、关元、肾俞、太冲、太溪、三阴交均施补法,有益气、温阳、滋阴、补血的作用,虚证感冒、流行感冒用足三里、三阴交以扶正,正气旺盛有利于祛邪,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四、医案举例
刘某某,女,48岁。主诉:鼻塞流涕,发热恶风,咽喉疼痛,头晕头痛,全身疼痛,腹胀,纳差2天。诊断为流感。
背诊所见:肺俞、风门、大椎穴压痛明显,锁骨下凹陷内侧与胸骨交界处韧带压痛敏感。采用时行感冒穴位配伍治疗,一次后全身微汗出,全身症状明显减轻,三次后诸症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