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头脑里隐隐浮现出上周末助学走访的孩子们。
是对他们放心不下吗?还是在期待下一次走访?
才过去几天的时间,恍惚觉得已是遥远的事,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深处,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意味深长。
4月21日上午8点,我们一行27人,共8辆车,在队长李大勇的带领下,冒着大雨,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本次助学活动的目的地——保定市顺平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仁爱助学活动,所以一切都是新鲜的。一路上我都在用心感受着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
到了顺平,大家很快就收拾妥当,吃完便餐,准备好助学金、米面油,以及志愿者带的小礼物,按照每3-4人一组,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当天的助学走访活动。
我被分配到第3组,组内共有4人,分别是何晓峰老师、勾爱瑜老师、队长8岁的女儿和我。何晓峰老师和勾爱瑜老师都是老志愿者。这次我们将走访3户家庭,4名孩子,其中两名孩子是兄妹。每户家庭离县城都不算太远,12公里左右,半小时内都能赶到,只是家庭的具体位置不太容易找到,当天还下着大雨,路上很少有行人,找到住所更加困难,还好,同行的晓峰老师之前走访过,能依稀记得大概位置。
走访的第一名孩子是畅同学,她跟妈妈、奶奶住在一起,家里还有姐姐和妹妹。畅同学今年16岁,读初三,2015年接受仁爱救助。她不爱说话,到她家的时候,她就一直低着头,站在客厅一侧。我们问她一句,她就腼腆的答复一句。她妈妈跟我们说,孩子平时话太少,不怎么和其他小伙伴交流。我们就劝她妈妈,要多鼓励孩子,最好不要老批评,孩子总会有逆反心理的。为了让畅同学跟我们多沟通,我们让她背了一段三字经,能看出她比较紧张,但总算能大声的背出来。
走访的第二名、第三名孩子是少同学和梦同学,他们是一对兄妹。父亲在非典时期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现在跟着爷爷一起住在叔叔家。少同学今年20岁,就读高三,从2015年开始接受仁爱助学。他特别懂事,一直在帮家里干活。平时很喜欢打篮球和跑步,晓峰老师说,下次给他带个篮球,他特别高兴。他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梦同学今年17岁,就读高一,跟哥哥少同学都在顺平职中学习,学习客服专业。她不太爱说话,很喜欢笑,平时经常练习普通话,要考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希望下次能听到她的好消息。
走访的第四名学生是雷同学。雷同学今年17岁,就读初三,从2015年开始接受仁爱助学。家里就他和父亲两个人。奶奶去年刚去世,姐姐去年也出嫁了。张雷看着也比较老实,我们去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我们送了一本书给他,他好像兴趣不大,看了一眼,就放到一边,他比较喜欢打篮球。父亲一直在夸他懂事,但据之前的志愿者反馈,孩子比较叛逆,不太爱学习,所以很难辨别,只希望他越来越懂事,为家里分担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
一下午时间,我们四户家庭就已全部走访完毕。
晚上用餐后,安排了一个志愿者分享环节。
在大家分享过程中,我在想,我们真的能帮助到孩子吗?我们与每个孩子的交流时间也就仅仅几十分钟,能完全了解他们吗?而且,我们的志愿者每一次都有可能变化,说话方式、性格也不一样,我们会不会无意间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他们对我们会有信任吗?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可能很多问题,其他志愿者也都已经考虑到,或者已经有解决办法。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去做,点滴积累,总会变好的。
就像仁爱助学的理念所说,以资助为起点,关怀为重点。助学金只是我们与孩子建立的桥梁,后续的人文关怀才是我们志愿者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志愿者,一方面要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与老志愿者多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持续关注、跟进孩子情况,与孩子建立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在远方,还有一个亲人在关心他们,给他们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