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山东济宁人。1979年4月出生,2011年4月去世。一个仅有32岁的生命,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妻子,两个六十岁老人的女儿,她的离世,给亲人、朋友留下太多的遗憾与不舍。
——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2009年12月,于娟被确诊患了乳腺癌晚期,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用心血留下了70多篇“生命日记”。这本由日记集结而成的书《此生未完成》,是她留给父母、丈夫和女儿的牵挂,是她留给知心朋友们的叮咛,更是她留给千千万不曾相识的读者的警醒和告诫。
她在博客上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其实,这些看似朴实的话语、浅显的道理,谁都懂。然而,真正能够想得开、放得下的人却少之又少。于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遗余力地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思想,那就是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多么刺人心痛的五个字。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舍。然而,在病魔面前,无论多么强烈的个人意愿都是苍白无力的。于娟想通过自己生命的匆忙结束来唤醒世人的迷惘和执着,而世人往往在读了这些文字后,感到遗憾、受到触动、得到警醒,之后,过不了多久,就把这些距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远,却是人人都有可能遭遇的境况淡忘了。再度将自己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之中了。
所以,我觉得于娟的这本《此生未完成》,是有必要一读再读的书。全书分六部分:无畏施;病中记;写给我的宝贝;故乡;在挪威;生为女人。51篇文章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病中的点滴记录,以及她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这在《“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一文中,分别以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突击作业、环境问题四个大的方面,细致入微地分析反思自己得病的缘头,旨在提醒尚且健康着的我们好好对待自己,好好生活。
那么,在我们的周围这么多的癌症病人,为何单就于娟会留下这样一本书给我们?其实,我们都知道,于娟是一名学者,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她觉得自己在30出头刚刚取得学术成就,还没为学界做出过任何贡献,就患此绝症,作为一名学者,有义务为人们留下来些什么,以补偿国家对她的栽培。于是,就有了我们面前这本用生命写下的文字。
今年是2019年,于娟已逝世8年之久,她的土豆也已10岁了。相信孩子已经能慢慢地读懂妈妈的文字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探讨过太多活着的意义,而似乎唯有在濒死的边缘才能透彻地觉悟到。
于娟说:虽然生病让生命变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真情让我们不能放弃,虽然生病让生命变得很惨淡,但是有更多的美好让我们不忍放手。
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辜负身边的人。那些真情,亲人之间、友人之间、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唯有真情不可辜负。
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辜负美好的东西。空气、阳光和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甚至整个大自然,所有这些给予我们生存和给养的东西都不可辜负。
金钱、名誉、地位,有时是那样的重要,可是当生命走到终点,能有几人还会对它们抱有依恋?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希望你能时不时地打开这本书。如此,一个人的《此生未完成》,无数人的“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以此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