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得到]APP里《罗辑思维》的一条音频播报,讲了设计背后的故事。
这里用了更加生动的方式,解释了一个陈年的概念:设计的本质是沟通。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平均每个人要和两万多件东西打交道,大到飞机、汽车、小到一个创可贴、一个钥匙扣,每件物品都有它自己的用途,也都要经过设计师的手。
设计师要做的,不是让你觉得它多好看,而是让人一看到这件东西,就马上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正确的使用方法马上就会自己跑到脑子里。
比如,汽车门上的车窗按钮、卫生纸上的虚线、易拉罐上的拉环、手机上的音量键,都有这个特点——上手就会用,完全不用人教。
所以,设计的根本,是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你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一切——这件东西是做什么的,怎么操作,都传达给用户。
靠什么传达?当然不是说明书,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般人要和两万多件物品打交道,假如每个都配说明书,就算一本说明书只有100个字,加在一起也要200多万字,根本记不住。
这里提出了沟通四要点:
1、示能;
2、约束;
3、映射;
4、反馈。
第一条,示能。
顾名思义,就是展示功能,别人一看到你的设计,就能马上反应过来——它是啥?怎么用?
至于错误的用途,自动屏蔽,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脑子里。当然,也不能排除,即使你把功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用者还是会手滑误操作。
所以,沟通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约束。
也就是我不想让你做的事情,你根本就做不到。比如,用Word打字,当你在没保存的情况下,直接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是关不掉的。
设计者会弹出来一个提示,上面只有三个按钮——保存、不保存、取消。这就意味着,是否保存,你必须亲自做一个决定。你不可能越过这一步,直接退出。
所以,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依靠的其实是一个比文字更古老,而且根本不需要记忆的东西,那就是本能。设计沟通第三个要点,叫映射。
也就是产品设计要映射出我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模拟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比如,电脑上的文件夹,其实计算机里面的文件都是散着放的。但是为了让你看着方便,所以才设计出了文件夹这个东西。
在这个约定俗成的框架里,还要明确产品的每个操作,会映射出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手机的音量键,我们一看就知道,按上边是放大,按下边是降低。
当然,假如换一个环境,就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改变设计。比如我们中国人习惯说上下五千年,总觉得身后是过去,眼前是未来。但是有的地方就不一样,比如南美洲一个叫艾马拉的印第安部落,就管未来叫“背后的日子”,说的时候还会用手指指身后。
所以要建立正确的映射,就必须搞懂使用者的习惯。
沟通的第四个要点,叫做反馈。
也就是用户的每一个操作,都要第一时间,得到一个清晰的反馈信号。说白了,事事有回音,你得靠谱。
即使用户的要求你一时半会儿做不到,你也得告诉他。比如程序里的进度条,它其实就是在说,你知道为了你,我有多努力吗?再等一下下吧。
还有我们经常用的滴滴打车,司机收钱时的那个硬币的声音;还有看电子书时,纸张翻页的声音等等,都是为了让你的操作,得到习惯的反馈。
这些就是20年前出版的《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认知科学家,叫唐纳德·诺曼,他曾经有一句名言——在人和设计之间,人是不会错的,错的只有设计。因为这本书,那些不好的设计,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诺曼”。比如说,不知道怎么打开的门,就叫诺曼门;令人迷惑的电灯开关,叫诺曼开关;无法弄明白的淋浴控制器,叫诺曼淋浴控制器。以后,你要是遇到了糟糕的设计,也可以这么称呼。
这本书里说的,设计的四个要点。其实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哪怕是一件再简单的工业设计品,都遵循这四点。
你看,一件看似简单的设计,是不是也包含着很多原理?
其实,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如此重要的沟通思维在指导,只要你重视用户,重视客户,重视跟你有交往的人,重视朋友、重视亲人。都必须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用到了这样的方式,去达到沟通的效果?
最给我触动和启发的是:下载文件时,电脑会出现一条进度条,或者一个时钟不停的转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视对方感受的反馈!实际上,我们下载文件也好,按下一个遥控器也好,机器是不会立即发生你要的变化的,机器的运转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时间长短各不同,还包括网速快慢的影响,所以这一条进度条,给了你即时的反应,让你感觉到了机器在工作。假设你点击了下载,之后电脑屏幕什么都没有,让你干等着;你按下一个遥控键,空调什么也没有出现,没有风力大小、模式切换、温度数值,让你慢慢感受温度变化,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样的电脑、空调不用几天,就得被人胡乱按给按坏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反应。
那么,假如客户给你一个任务,你能够用一种进度条的方法,让他可以安心等待,那不是双方都有非常好的体验吗?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难,就是四个字:及时反馈!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