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麦覆陇黄,收麦要当晌。”田园校区的一亩田当中,小麦长势一片大好,金黄色的麦穗把一株株麦秆压弯了腰,一片风吹麦浪的欢腾。经过和杨海威主任沟通确认,割麦正当时,于是我们四年级师生决定在周日的下午,到农场大干一场,好好享受丰收的惬意。
六月的天,一点也不温柔,骄阳炙烤着大地,下午三点,我们准时相约在田园校区门口,大家都全副武装,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曾经有过割麦经验的家长,在农田里现场示范,亲自教授正确的收麦动作流程。老师们和孩子们在旁边认真的观看,生怕错过重要的环节。
一番现场观摩之后,我们便开始拿着手中的镰刀实践操作,弯下腰,感觉热辣辣的阳光射在后背上,鼻子能够清楚的嗅到麦香的味道,镰刀割出“唰唰唰”的声响,仿佛麦田里弹奏着的音符、充满着质感和张力,我们稳稳的把麦穗整齐的堆砌在地垄边上,家长们用工具割麦子,孩子们负责把割好的麦穗抱在路上码好,真可谓人多力量大,40分钟不到,所有的小麦就全部收割完成,看着堆砌的高高的麦垛,我们心里乐开了花,辛勤耕作几个月,我们终于品尝到了丰收的快乐,几个孩子忍不住,把麦穗剥开,把麦子填到嘴里,“真甜!粉粉的,可香了”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发出了感慨。
稍事休整,补充下水分和体力,我们用电动三轮车把麦穗拉到空地上,开始进行第二个环节 碾麦。先用叉子把麦穗铺匀平整,家长们开着大排量的越野车上阵,反复碾压几遍,把麦籽和麦秆彻底脱离,才算是达到标准。
碾好麦就得起场和扬场,主要劳动工具叉子和耙子、落耙。然后再碾,反复多次,才能碾好,劳动强度非常大。几个体力好的家长上阵,用耙子搂,用木锨扬,木锨把含有大量麦糠的麦子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由于风不是很大,一番操作下来,麦麸也跟随麦籽一起下落,并没有被风吹走,于是,孩子们在旁边开始“作法”,深情演绎《等风来》,杨海威主任、龚校长也笑着一起加入到扬场队伍里,到了傍晚,微风渐起,趁着风,我们把麦子又重新扬了几遍,把麦籽搓起来,装入袋子里。
为了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喝上自己亲手打的麦仁粥,我们驱车前往10公里外的广武镇上,在海威主任的导引下,我们找到了一家打糁的作坊,作坊的大姐一听我们是从艾瑞德国际学校开车来的,拿的是孩子们亲手种的纯人工收割的小麦,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事,系上围腰,戴上袖头就开始忙碌起来,两台脱麸机器同时运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整个作坊里瞬间热闹起来,一粒粒金黄色的麦子在机器的过筛下变得更加饱满,老师们,孩子们脸上绽出了花,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心情,一袋袋脱麸的麦仁打包装好,我们一起扛上车,身上早已被汗水打湿,头发也变了色,可是我们的心里是说不出来的幸福。
看着颗颗饱满的麦仁粒粒归袋,孩子们捧着金黄色的麦仁,兴奋的手舞足蹈,内心无比的欢畅。虽然汗水浸湿了衣服,身上被麦秆划伤,皮肤晒黑了三个色度,但是大家内心有说不出的满足感,这是我们亲手种出的小麦,同学们干脆闭着眼睛憧憬起来,有人说:“我要带给我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尝尝。”,有的同学说:“我要给李校长带回去一些,让他带到南京去。我还要给餐厅的师傅们,让他们熬成粥,让全校的老师同学们都尝尝!”
田园校区麦地里的小英雄们,从整地、下种、施肥、浇地、追肥等,都全程参与,家庭轮值,在一亩田的田间地头,每周都能看到孩子和家长们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与自然对话,和自然共生,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艾瑞德的孩子们身上演绎,朴实、勤劳、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一点一滴中养成。经历了这场收麦活动,孩子们从心底里对粮食产生了敬意,内心升腾起对自然的敬畏,这是留存在我们心中,最难以磨灭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