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晨驰是诗歌界的新人。但晨驰一出手便给人一种大气和大器的感觉。到现在为止,晨驰的诗歌写作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时间,然而,就是这一年的成果,却非常大气而厚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虔诚和歌》。
这本诗集,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一点:诗是晨驰的宗教,诗是晨驰的信仰,诗也是晨驰的精神方式。
晨驰的诗,努力呈现我们身外的这个外部世界的丰腴,同时,也努力呈现着我们自身的感情与精神的经络和走向。晨驰的诗,说到底,是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探寻从我们自身出发通向外部世界的路径。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其作品,注定是他的精神方式,也同时在为读者们设定路标。晨驰是否在为人们作着引领,也就是说,晨驰的这种精神与努力,是否着意于为人们领航,这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晨驰在以自身的努力,引领着她的读者以一种积极与激情的方式看向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晨驰的诗,在为人们构建着另一双眼睛——诗人期待着人们,用这一双眼睛,看见阳光,看见春雨,看见清风明白,看见瑞雪轻扬……
在这样的非诗的年代,晨驰的努力,显然是非常可贵的。
二
我曾在与很多作家的对话中,也曾在有关文章中表明过一个观点:作家的写作,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作家对这个世界的问题。一个作家,就是一些问题的渊薮。一个作家,也肯定是因为对世界有着诸多问题或叩问,才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的。作家以写作达成与外部世界的畅通。
但这种观点的论述中,显然有一个问题,即:作家的问题,所从何来?这就说及文学有机本体论了。我的文学有机本体论的理论体系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未能完全构建,但是有机本体论的观点以及对应于这种理论的作家写作实践研究,已经在我的文学对话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文学有机本体论的角度看,作家的问题,作家的作品,是二而一的东西。而决定着作品具有着有机品质的,当然,首先在于作家的生活体验。虽然,正如萨特所言,作家是以努力隐去作品后面的作者为使命的。但是,在一个作家那里,这样的努力可能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抵达理想的境界。然而,正是这抵达的过程,成就了一个个作家的品质与伟大。
当然,具体到诗人这里,情形稍许有些复杂。与小说家不同,诗人的情感表现形式越强烈,诗人也就越具有个性品质。诗歌世界,以更具个性与风格为一个诗人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这与诗歌的品质相关。诗歌可以内敛,但更需要张扬;诗歌崇尚含蓄,但诗歌也可以奔放或豪放。这样,诗人与小说家相比,就更具有了文学的有机性。
因而,在诗人这里,诗人及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便可以论定为打通。诗人与诗歌,都是在寻求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通道,都是在表述一种诗歌理想。
具体到晨驰这样的诗人,我们看到,晨驰同样表述了一种诗歌理想。在《虔诚和歌》里,诗人借助于《生命琴弦》《四季风铃》《浓情漫步》《阳光旅程》《自然音符》等五辑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眷恋,对人生历程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所赐予的天地山川、花草虫鱼和风花雪月的放歌。
三
所以,如果我们要为晨驰的这本诗集寻找关键词的话,我们认为,第一个就是爱。
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我们刚才说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诗的年代。说白了,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我的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而至于价值观紊乱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自己把握好自己并坚守自己的价值底线与原则的时代。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一个人所作出的所有行为,其实都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心态,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样一个价值失范的年代,爱越来越成为一种能力的标志。一个人,爱自己的标志,首先应该表现为爱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世界。爱,不是一种变态的自恋;爱,也不是一种狭隘的求得与拥有。
在晨驰的诗歌里,我们看到,诗人是饱蘸着爱的笔墨,在写着生命的诗行。
“我来世上的使命便是还账/尽己所能/良心安定”
这样的诗句,读来凝重,满蕴着一种对世界的热爱与执着。
再如这样的诗句:
“看不到阳光/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阳光”
我们毋须多举例,便能体察到诗人心中的那种责任感,诗人心中的阳光,就这样通过美丽的诗句,照射到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因而,我们认为,晨驰的诗是关于灵魂的。她关注灵魂,她也在浇铸灵魂。
像这样的诗人,坦率说,与那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诗人相比,其格调与境界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
同样,在晨驰这样一个殊少先锋时期文学影响的晚生代诗人这里,关于信仰,关于责任,关于思考,甚至关于痛苦,都有了这一代诗人的明显的标志。
我们不妨看一看诗人的一首《请相信》:
相信
这是我的誓言——
即使我只是一株小草
也要在生机勃勃中
点缀大自然的春色
即使我只是一滴水珠
也要在茫茫绿野中
衬托出湖泊的幅员辽阔
即使我只是一抹夕阳
也要在晚霞的余晖里
留下朝阳的愿景
即使我只是一颗流星
也要在黑暗的苍天里
划过一瞬的晶莹
即使我只是青苗上的一滴晨露
也要在阳光的积淀中
给予我一生的恩泽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将自己化为“一株小草”“一抹夕阳”“一滴水珠”“一颗流星”“一滴晨露”等诸种意象,以衬托外部世界的庞大、永恒、光明和恩泽。诗人以一种相信的誓言,努力以小我成全外部世界的庞大与永恒。这种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消除了过去历代诗人作品中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代之以一种赞美、感念和祈祷。
如果我们愿意将北岛的《回答》放在这里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如果我们还能记得那个峥嵘岁月,我们当然会记得北岛这首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激动的诗篇。我们不否认,从诗的品质上讲,大诗人北岛远远超过了一个刚刚出道的小诗人晨驰。然而,从内心深处达成对这个世界的和解,并进而达成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个角度看,显然,晨驰超过了她的前辈。这种历史的嬗变,其实,只是在一个人的内心演绎。这就昭示我们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历史是人创造的,既然是人在历史中担当着一个个重要的角色,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内省的方式发问自己:我们在历史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为什么又要面对历史提出种种质疑与挑战?在诸多人性的丑陋中,我们的丑陋又占着多大的比重?
当我们将质疑的眼光与视角投向外部世界时,我们有没有看向自己?
还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换用一种方式,用优美的旋律,用美好的眼光,来吟唱这个世界的所有美丽,并进而唤起所有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当然,质疑与挑战作为诗人的品质,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什么质疑,我们又为什么要挑战?
我们可以打破一种丑陋,我们可不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建设一种美好?
其实,即便是面对北岛这样的诗人与诗作,我们如果还有清晰的历史记忆,当一定还记得当年著名诗人舒婷其实已经用诗歌回答了北岛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这也是一切》。诗中写道: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
现在,晨驰再一次以自己的《请相信》,回答了一个诗人的“我——不——相——信”,从而积极地回应了当年舒婷的诗篇。
四
所以,我们这样理解诗人的《虔诚和歌》:虔诚,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歌,是诗人内心对外部世界的观照。虔诚,是世界在诗人内心的印记;歌是这种印记的声音。
而极为巧妙的是,晨驰形成了一种与前辈诗人的反响与回应。
晨驰的诗,可以说是对北岛的反响,且同时又是对舒婷的诗的回应。
而更为巧妙的是,在舒婷的诗歌里,有着这样的句子: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晨驰的诗集,恰到好处地是以《虔诚和歌》来命名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腔用虔诚和诗歌来编织的爱的心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本诗集,是诗人用虔诚和着诗歌的节拍,唱出这个美丽世界的回响。
面对庞大与永恒,我们只有虔诚;面对责任与恩泽,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歌唱来表达我们内心的卑微。
而虔诚也好,诗歌也好,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灵魂的状态。虔诚是灵魂的执着,歌则是灵魂的翔舞。
因而,我们是不是又可以选择晨驰笔下的《煤》来表述这本诗集的另一个重大主题:寻找。
生命在地球深处涌动
喷涌出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
为什么涌动?是因为要寻找。为什么是涌动的方式,是因为要表现寻找的力量那种可以冲破地壳的伟大。
以什么涌动?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从何而来?
这里,便又回到了我们在开头的设定:每一个诗人,都要面对一个所从何来的问题。
我们于是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晨驰的诗歌写作,就是在为营造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诗歌王国。晨驰以诗歌在寻找着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以诗歌寻找一个可以放飞灵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