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70卫灵公第十五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己未日,三月初一,2016年4月7日星期四。
一,钱穆先生的译。
先生说:"我对人,哪个是我毁了,哪个是我誉了的呢?我若对人有所誉,必是其人已确有所试,见之于实的了。这人啊,即是三代以来全社会一向有直道流行其间的人啊!"
1,毁,是毁诬,意思是"称人之恶而毁其真",将他人没有的事载赃他,这是诬蔑诽谤言行,就是故意去毁人。这是私心,不是出于公心正道的恶恶。
2,誉,是夸奖,意思是"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将他人本来没有的事,过为夸奖赞许褒扬,就是故意去誉人。这是私心,不是出于公心正道的善善。
3,直道,即公道。
二,孔子说"谁毁谁誉"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有两种解读,一是不加毁誉;二是毁不枉毁,誉不虚誉。
学习《论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多个解读的情况,对此,建议是据己之需,随需取用。学习不是找标准正确答案,不是学"知识",那就成了耳之学,师父说的,这是学毒;学习的目的是切己体察,反躬自省,学而为己,修身进德,师父说的,这是学养。
三,如有所试者,其有所试矣。
1,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中讲解道,"其有所试",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已尝试,并非指身试之也。
2,这是历史见识!也就是说,孔子凭借的是历史方法论,即,历史大数据和历史的事实结论。若仅限于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的"当代视野",如同我们现代感受二十一世纪初的当代现状,则满目疮痍,"人心不古"之叹慨然而生,何以为据,树立人心的信心?那不是要悲观厌世,逃避现实了吗?孔子没有悲观,没有逃避,我们也不须悲观,不须逃避,为何?惟有站上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高峰,远观群山,才有那连绵不绝筋骨雄健之豪气充溢天地人心。古往今来,信心十足,激扬鼓荡,击鼓而呼,为世木铎者,都是掌握了历史方法论的人,其识见胸襟跳脱现世群魔乱舞之迷障,心地广大光明,一往直前,领当世风气之先,中兴人心正道!曾国藩说,这样的人不须多,一二君子足以。
孔子著《春秋》,不虚美,不隐恶,褒贬予夺,悉本三代之法,无虚加之辞。这样的自信,来自历史方法论,来自"本三代之法",上溯二千多年历史的事实结论,同样,我们学《论语》,不是学那一句一句的格言,而是学其精神、义理、方法,我们学习《论语》等于接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数据,打开历史大视野,斟酌历史真结论,这就是我今天的底气。
四,孔子说"人之生也直,妄之生也幸而免"。人是靠着公道生活的,那些妄人为何也能活着呢?那是侥幸,那是依赖直道而幸免。
五,行不由径,是实践直道的方法。很简单,但是,贵在坚持。追求真理不能搞妥协,算计利害得失,根据他人好恶变来变去,这么做不仅必妄,而且必败,绝无功成之望。因为利害随时都在动、在变,不能超越利害得失之心,一个人没有希望找到中心。若是没有定见,若是没有行不由径的自信,则生命能量空耗,怎么实现价值呢!拿什么实现价值呢!
立志:连通三代血脉精神,行不由径,直道而行,做一个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当代中国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