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读这本书,有些嗤之以鼻,因为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例子太过于肤浅,也没有多少自己的观点,根本配不上那么美好的书名。之后,我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书既然从图书馆借来了,那就当做消遣,读一读吧!于是硬着头皮,静下心来,发现书中所引用的叔本华的文字,很能打动我。在作者的帮助下,我与叔本华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生活需要深思熟虑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叔本华也认为生活需要深思熟虑,不断反省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过去内心的触动。
关于生活,脑海里不断浮现的是去珍惜亲情,特别是珍惜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走了近三年,她那慈祥的面容,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只是此时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叮嘱,得不到她的关爱,她也无法吃到我为她买的任何东西了。不得不说,这是我生活里的憾事。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与父亲相伴的日子,尽心去关怀他,不让自己留下遗憾。生活也许有许多追求,我将亲情奉为第一位,那么其它的一切都只能是浮云。这么想来,我也更清楚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与其去关注别人在想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的内心缺少什么
叔本华说,我们常常对别人的想法给予高度重视,更为关注别人的意见,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很多时候,支配你处事的是你自己。不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所欺瞒,不要对自己漠不关心。
人有时候要学会成全自己,与自己友好相处。他人的意见与看法可以参考,但不必当做金科玉律。比如,每星期一早上,我乘坐中巴车,总会遇见高中的某同学,与之打招呼,她爱理不理的样子,自己就知道不必过于热情,拿着热脸贴着冷屁股。礼貌招呼,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我能尊重我自己,我就不需要从别人的回应中获得存在感,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重视自己,包括言行。
不要活得太卑贱,也不要过得太压抑。对那同学,形同陌路,那是最合适的做法,只要过了自己的内心的坎,就没有合适不合适。
书籍让读者长成现在的样子
从小到大,我们吃过许多的食物,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多数被排泄掉,少部分长到我们的肉和骨头里去了。从小到大,我们读了许多书,我们也许都忘记了,那些书不是白读了吗?
叔本华说,期望读者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东西,就等于期望他的肚子留住他所吃过的所有食物。食物和书籍是读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为生的东西,这些使他成了此刻的样子。
不要觉得读书没有用,我们从书本汲取的营养,一定是长到我们的精神和思想里去了。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读书留下的影子。不要担心读书没记住什么,看过的文字,懂得的道理,隐藏在我的记忆深处,在合适的情景时机下,它又会跳出来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见世界的光明。
书海里,我的思考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好的书籍无论读多少都不会觉得多,而坏的书读一本就够了。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各种书籍,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告诉自己书中所阐述的不是都正确,告诉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取代我的独立思考。
胡适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看书时,我的脑海始终少了一个批判的声音,对书本的知识没有全面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生,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让自己与现实相处,书的作者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写出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活法。
我们的脑袋是长在自己的脖子上,要提醒自己,允许自己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就如叔本华说的,创立一个专属自己的思想频道,播放的是自己的思考与人生。
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
叔本华说,唯有独自一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无疑依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一方面,不要拘泥于别人所说的话,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不要对他人寄予过高的期望,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
喜欢这段话,感觉是叔本华专为我而写的,很能体现我的心境。现实生活中,我不习惯与人打成一片火热。我感到与自己相处很轻松,不要想着去讨好谁,顾忌什么。“一定程度的孤傲”不等同与自视清高,不合群。它在本质上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体现在生活细节就是与人相处交谈时,未可全抛一片心,留把柄给别人,或者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一切要靠自己,这才是根本。无论对谁都不要过于亲密,适当的距离会产生美感。
想起杨绛说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