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老街,隔上个二十来米就会有一个卖槟榔的当地阿婆,干干的手黑黑的指甲一会儿包槟榔一会儿抠脚趾,既卖槟榔自己也嚼槟榔,嚼的时候上下嘴唇一半是白的一半是红的,张嘴说话则满口是红的…好像在嗜血。祖祖辈辈的嗜好一定有道理,现在看不到她们了,不让卖了。感觉要修正的是随地吐槟榔口水的习惯,而不是这种可以养家的民俗,沿街兜售并无什么妨碍不雅。
被搬走的蛋家渔港码头,过去熙熙攘攘,热火朝天,或买或卖,大车小车三轮车,烟火味儿塞满每一处缝隙,渔民被不情愿地迁到城边上新设置的码头了,这片码头闲置,开了海鲜广场。安静了不少,但好像附近的人也寂寥了不少。
红沙鱼排,到了红沙码头,乘坐渔家自己的小船给你送到漂浮在海上的渔家,周围是绕船而修的鱼池,里面有鱼虾蟹等海物,随吃随捞,正宗的打边炉,还有鲜美鱼粥,每次都吃得满桌蟹壳虾皮贝骨鱼刺杯盘狼藉满身海鲜味才罢手收口……现在都被移到岸上了,趁着夜色坐着小船口齿噙香而归的惬意消失了。
在第一市场摆地摊,卖着自家水果的海南阿婆,服装好有特色,卖货很认真,说着海南话,无论什么表情都看着有喜感。现在看不到了,市场是整洁规矩了,可风情哪里去了。
这种在房前屋后席地而坐的织布场景,过去还可以经常看到,现在要到少有的村子里才可以看到,海南黎族织布技艺一般女孩子七八岁就会了,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承,纯手工织品。
这是我们绕乎半天才看到的一处乡村稻田,村子的靠海部分已经被开发商盖起了足够高的楼盘,不靠海的还保有一些田地,村子不小,农田不多了。
这是前几年在三亚湾看到的赶海渔民,晚上还会有几十人的夜捕鱼事,去年开始彻底看不到了。不过海湾的生态修复还可以,重新填沙,覆盖植被,沙滩硬化现象改观了,海水质量也好了,游人开始钓鱼。
好在现在有了一个文化陈列馆,规模虽然不大,但囊括了当地有史以来的风俗人情,超赞。当地的一位传承老人很是有热情,信手捏来地讲述----当地的节日服饰婚俗渔猎日常习惯……说的听的能共振的前提是彼此的兴趣在同一个频道,就会产生津津乐道说有滋有味听的氛围,否则听说都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