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通过中台战略,实现了业务发展中传统“烟囱型”结构所带来的弊端。这种弊端会导致重复的资源浪费,企业核心的业务无法沉淀。
阿里巴巴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中台的IT架构,前台轻应用,实现敏捷部署,中台不断沉淀最核心的数据,源源不断的支撑前台的轻应用攻城掠地。
这里面就会产生一个企业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前台的应用由于直接承担主要收入和业务增长,是“门面”,天然的地位超然,中台更多是一个提供服务的角色,对于服务,第一个问题是要“活下去”,前台是在每天打仗,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战场,会根据战事快速的提出各种业务需求,中台作为服务平台,首先要解决别人“用我”的问题,如果你不好用,前台会更倾向自建服务,此时还是会回到“烟囱型”的老路。第二个问题是“强起来”,公司行政命令可以让前台使用中台,但是中台的日子也不见得好,如果不能强起来,中台的业务特性只会变成被动式的工作,虽然这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但往往缓慢而痛苦。
而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服务最不需要“业务稳定”!这个观点有点振聋发聩,因为这有点“革命”,服务天生希望业务是稳定的,因为如果业务不稳定,需求不标准化,对服务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不过正因为困难,所以才是服务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服务如果不能适应业务的不稳定性,离开历史舞台的时刻就不远了。
中台战略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大背景下,一家企业的试错能力是决定性的,传统企业的试错能力是相对低的,因为其架构设计还是基于“烟囱型”架构,有想法后要推动立项、资金投入、人员募集,项目化在几十年前是红红火火的,甚至乎是有点光环,然而,在当今时代,项目化更多可能是贯上臃肿、庞大的标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管你承不承认,四两拨千斤、微创新撬动地球真的很可能是一种常态,虽然这种说法为免有点过了,让我们回归到大公司,决策层往往是“垂涎”那些创新性公司,虎视眈眈的等待其成长而后通过资本力量兼并,谁都知道这种创新型公司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威力,稍有不慎,那都是改朝换代式的迭代,所以大型公司对业务试验是极其渴求的,如果降低业务试验的成本,其实,拼的就是业务试错能力。
从人的角度来说,没有中台战略的公司团队结构更偏向于“流水线”,分工明确的上下游阵列,这样会导致技术人员在经历2-3年的积累后,失去了创新性和积极性,因为工作偏向重复性,员工成长空间只是从熟悉到更熟练而已。
后面章节阐述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其实这一章有点迷,首先书中说了中心化的各种弊端,比如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资源开销、“雪崩”的危机。但按照我的理解,中台战略应该就是一种中心化的思想啊?要继续看下去也许答案就在后面。待续......
书中"业务中台与前端应用协作"这一章节提供了很多管理方法的启示,实际上在建立了基础能力和划定指责界面后,如果让前后端进行可持续的高效的协作则是一个重点问题:
1、业务中台对前端核心业务的紧密沟通机制
由于“战场”的不同,前台和中台所接收的信息和战略重心比较不同,但实际上两者的目标实际上是一样,都是面向业务成功,所以紧密的沟通机制是必要的,中台及时了解前端的业务需求,前端了解中台的服务能力水平 ,二者一心,是更好的实现业务成功的基石。
2、建立分歧升级机制
中台建立的共享业务服务能力是一个长期、持续、标准、核心的能力,而前端则是追求敏捷、短周期、低成本、快速变现。由于岗位诉求的差异,必将造成两者的分歧,中台希望前端需求是适应大多数业务的,是标准可复制的,前端诉求是中台提供越多越好,那么这种来自前端需求而要开发的服务能力,究竟是放在中台,还是放在前端呢?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双方服气的仲裁机制。
3、岗位轮转推动真正换位的思考
企业是人治的,即使有分歧升级机制,也免不了因为屁股不一样而发生争执,这种内耗对于企业来说也许还不是最致命的,但对于业务成功来说,确实很要命的,增加一个流程必将如蝴蝶效应一样,引发大企业的通病-决策缓慢,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使用管理者岗位轮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是破除屁股决定脑袋的很好实践,也就是说你如果要挖坑,迟早有一天你自己来填。
4、业务持续沉淀及共建模式
解决了思想问题后,这一点其实就是呼应第一点和第二点,中台业务能力是需要沉淀和业务滋养的,当有新的业务诉求时,一味去强行划分分工界面其实是不可取的,这样会导致前端和中台某些业务的分割,无法形成延续性,对双方都是致命的,首先,强行划分确实是可以“松一口气”,大家明确了界面,但对于划分到前端的业务,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烟囱,假设该业务具备了通用性,中台要进行复制,在时空上实际是滞后了,其他前端局点获取该能力又会面临烟囱间的适配问题,所以采取共建模式是一种解决方式,中台和前端共同进行业务设计和开发,不管未来是否进入到中台的标准化作业,也是对中台人员的一次业务能力培植,对后续持续运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而后一部分“业务中台绩效考核”则是阐述了对于中台管理的绩效引导。中台一旦建立,那就是一个中流砥柱的角色,前端“依赖”中台是必然的,中台一旦出现问题,对外围所有面向市场战场的前端都是毁天灭地的打击,且不可逆。
1、服务稳定是重中之重
中台的服务要稳定,这里是针对已经相对成熟、标准化、核心的业务服务能力,所白了,就是保质量,没有高质量的保证,中台的服务无从谈起,这其实就是中台能活下去的基础和根基。
2、业务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由于服务稳定是中台存活的根基,所以业务创新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是中台管理层、技术员的思想壁垒,不愿意去冒险,一味求稳会让中台下意识的去规避创新,所以在管理上,要引入一定空间预留给中台一定的容错能力,中台不能仅仅活下去,还是强起来。
3、服务接入量是衡量服务价值的重要考核
前面说到中台很多企业都建立在领导层的意志,这只是一个开端,往后的发展,如果还是要以来领导层的命令,中台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如何衡量中台是“活下去”并且“强起来”,实际上就是看有多少前端乐意去接入中台,所谓“用起来”,去使用中台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也不要想着独善其身,支持前端去实现业务成功,攻城掠寨、稳守战场,才是中台的核心要义。
4、客户满意度促动服务的提升
一旦中台“活下去”、“强起来”、“用起来”以后,实际上地位的天平就会出现一些偏转,中台也许会再一次滋生对前端响应傲慢的情况,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情况一旦发生在中台,那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前端倒下了,还会有其他前端扑上去,但中台由于长期的沉淀和滋养,企业没有退路,没有另一个中台,所以中台要强大,但也要放在笼子里,前端要对中台有一定的满意度评价,这个评价不能是不痛不痒,要真正的能够制衡到中台。
而在接下来的一部分,我感觉作者实际上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能力开放是构建生态的基础”,在中台层面,中台的决策和管理者,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实际上都会陷入一个构建王国的盲区,正如一开始通过管理意志,将前端进行收编,通过中台汇聚能力反哺前端,日益强大的中台是否会在后面革自己的命,反哺前端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淘宝构建了CRM服务平台,目的是提供给商家更好的服务,但实际效果强差人意,重要的原因是这个CRM服务平台是基于淘宝本身的思考,去模拟商家的要求,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商家所要的。最后淘宝革命性的锻造出了开放平台生态,让前端去调用开放数据,最终成功了。
中台要保证其核心的能力,但绝对不能画地为牢,不能构建自己的独立王国,建造“体系”和构建“生态”是完全两个次元的东西,只有前端主动的参与到体系里面,持续地往体系注入智慧和活力,共享价值,才能保证不断的健康成长,这里从思想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台不能仅仅作为一种优秀的服务,大家去用他,谁也不能保证绝对正确,而让大家都去参与到其中的进化,错也一起错,对也一起对,从上下游的关系变成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可能就是未来时代所需要的,一个开放共享的时代,就是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永远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老祖宗总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这里着实蕴含了一个大智慧,中台战略看上去是一个分久必合的思路,减少烟囱式的发展,通过中台沉淀和汇聚核心能力,反哺前端,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但当中台足够强横的时候,这种合势必然要向分势,开放其核心能力,反向去滋养前端变化莫测的业务需求。但这种分分合合,实际上都是一种进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