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独处』和『相处』的话题。
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我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一张1米2左右的小床,一排堆满了书和CD的书架,一块洋溢着热带风情的窗帘,上面印有梳着高高发髻、穿着奇装异服的舞女,每当月光投进来,都会落下任意切割的斑驳影子。
一个人睡,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尤其是在那样的年纪,父母以读书为理由逼迫我早睡,但看着门框上方的半圆形内肆意流进的日光灯光线,幽暗房间里的我往往辗转难眠。在当时的我看来,那就是大人的世界,漫长、丰富、明亮得晃眼。
那是第一次认识到独处,虽然无聊、难熬,但也为之后的叛逆、独立做好了铺垫……
终于长大了之后,却并没有立刻进入想象中那个明亮的世界,而是关进了另一个幽闭不见天日的房间——寄宿学校。内心是异常崩溃的,在学校规定准时拉掉灯闸,还有神出鬼没的值班老师鬼鬼祟祟地在外巡逻……于是又一次,不得不进入独处的世界。
小时候在无聊环境下自寻乐子的本领再次发挥,先是仔细观察一通外界环境。当时宿舍外总有几盏亮一宿的路灯,在摘掉眼镜的我看来,就像星星一样展开银白色的光晕,看多了还左右摇晃泛起层层涟漪来。这会儿,大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任由它浮想联翩、风中摇曳……
事实上,在寄宿学校的日子,恐怕是体会『独处』和『相处』最多的时候。
白天,不得不和60余人挤在一间不满60平的教室里,看着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每当压力大或是想要独处的时候,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排遣。所以想尽办法寻找机会——要么逃掉晚自修,找个无人的角落散步;要么趁老师不在,偷偷写个日记,把心里话都倾诉完了才能好好地跟那么多人相处。
时间久了,渐渐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状态。保证了自己足够独处的时间,这时我反倒开始寻找更多相处的对象。因为不需要输出,所以在每一段相处的过程中,我更渴望扮演倾听的角色。有一段时间,热衷于搜集他人的故事,虽然因为个体差异,给不出更好的建议,但希望他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分析自己的处境,摆脱当下的烦恼。
而我在这段相处中获得的不仅是友谊,还有金钱也买不到的另一个人生。
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校园瞬间变大了无数倍,独处不再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儿。虽然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带着各自的故事出现,但是因为地域背景等差异,竟时刻在相处中感受到无所适从。大概是从这时起,开始学习『相处』的哲学。
这期的《我结》里,夙愿夫妇去看了心理医生。如果女生的心理完全距离是30厘米才舒服,所以超过30厘米,就不能把握那个人,会很不安,而男生则是进1米之内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其实不只是他们,所有的恋人之间都会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女生会比较没有安全感,而有些男生又比较大大咧咧,此时就会产生莫名的误会。
心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让步』,要么一方努力保持距离,要么另一方努力缩短距离;同时理解对方的某些行为并不是因为爱或者不爱,而是个体本身的必然差异。总而言之,想要维持这段关系,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两个人需要妥协的事儿。
如果『独处』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单选题,那么『相处』就是一道雷区密集的多选题。
独处意味着:你可以掌握分配时间的自由、使用人身的权利、自我调整的节奏。因为你只有一个大脑控制中心,人格分裂者除外,你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那句话说的,自己选的路跪着都要走完,结果好坏也自食苦乐。
而相处则意味着:牺牲独处的时间,甚至由他人决定自己的去留,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突如其来的情绪风暴。最纠结的是,你得学会识别风暴以此开启不同的应对模式,不然只能直接合成催化剂,让风暴来得更加猛烈一些……
当然这一切决定于你想不想继续这段关系,一旦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的『相处』之路还长久远兮。
我的身边有三只天蝎座,如果我的安全距离是10厘米,那她们的安全距离就是十万八千里。下次有机会讲讲跟她们近3年的相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摩擦和磨合,想来甚是有趣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