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月共有5个周末,记得在二月过完年后,还喜滋滋的盘算过“哎呀这么多周末的好月份能干不少事呢”。然而,现实却相当打脸… 临近月末,在进行三月总结回顾时,我发现自己应该好好重新考虑下自己到底适合怎样度过周末这个问题了。
发现问题
时间记录
月末翻看了一下自己的timetrack(一款app)记录,和之前月份相比发现明显问题:无效浪费时间显著增多
不良行为
细看下记录,原来“无效时间”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最近3个周末里,自己“闲”在家里。在这样一种时空中,产生了四种“注意力负收入投放”的行为方式:
- 睡懒觉
- 不按点三餐+过多零食
- 追番看剧
- 不出家门
总结危害
精力萎靡
由于晚上看剧,直到凌晨才休息,自然会导致第二天晚起,并延迟三餐时段。即使晚起,睡眠质量不佳还是会导致身体疲劳和精力储备下降,意志力会大大衰弱,工作日的种种“自律”很容易就被抛之脑后。而这种精力上的“疲惫”,还会大大增加胃的饥饿素分泌量,从而导致更加渴望食物。但是我现在已变得“懒得”去做饭那咋办?好办,除了家里的饼干小吃,还可以在手机上轻松下个外卖订单。这么一堆“健康”食物,可以继续伴我到下一个凌晨一两点…
精神打击
明明也不是没事可干,可就是已经变的样样嫌烦。一边耗费着时间,一边还不时地瞅下钟表刻盘,等到傍晚才开始变得心烦意乱:“怎么就这么过了‘美好的’一天?”。然后开始意志消沉,想找个渠道把这种低落情绪发散发散,然后就继续看剧直到周日晚上入睡之前,在床上自责没好好利用这周末一天,周一早上上班前后悔没有度过感觉良好的周末时间……
自我剖析
从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那么,为何过去几个月我没有“闲”在家里呢?回顾记录,十二月下旬开始学车,一直到三月初拿到驾照,周末两天基本都在驾校度过。周五、周六借宿在朋友于北京的住处,清晨5点起床去赶驾校班车,13点再坐班车回返,周日从班车下来后,还要再赶回到自己在河北的家里。虽然辛苦忙碌,但却觉得异常充实。这两个多月,我没有闲在家中。
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在周末的“收获”
自己也并不是没有一些计划,但在“闲在家时”的周末里,执行效果却大打了折扣。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的计划执行力呢?思考出三点:
- 认知
- 工具
- 环境和氛围
这其中,认知是根本。总是有那么一些十分“自律”的人,他们就是会“理所当然”地制定周末学习计划,并“理所当然”地在每个周末贯彻执行下去,因为在他们的想法考虑里,这些都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不需监督,也不需强迫(包括自己约束自己),他们的思考认知,早已升级到了这种程度。我认为这需要靠“自律”行为的不停积累,以及收获成果快感的不断增多,用量变来达到这种质变。
至于工具,是指能有效辅助你来执行并完成计划的东东(比如各种提醒、表格、app等),我觉得随着“自律”行为的增多,想要计划的“收获”也越来越多时,对优良工具的追求就会变为必然的行动。
而环境和氛围,这是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因为当你还没有形成高度自律的思想认知之前,这个因素会很有效地“强制”加速促使你向这种认知方向发展。就比如说编程培训吧,网上的视频教程,技术并不差,讲的又挺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上培训班?肯定不是因为钱多的没处花(因为还有时间成本),而是因为环境和氛围不一样。在培训课堂里,在学员同讲师的互动中,坐8个小时听讲师的课程,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是在家里,“自由”地坐在电脑跟前,来看上8个小时的授课视频呢?起码对目前的我来说,连做到一半时长都不太可能…
写在最后
在自我分析之后,对于这次月总结发现的问题,我决定根据自己的“特性”来考虑合适的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周末主动在外面找事,让自己少待在家里(已报名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周末培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周末度过方式,那么,你找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