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内心平静,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谋其前、不虑其后,然后很渴望得到认同,曾经也很努力做很多事情,后来发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回应并不清晰。努力了很久,没有一种适合的状态呈现自己的能力,难免会彷徨,会犹豫,甚至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情,甚或者严重怀疑自己选错了方向。
高中的时候,我学的是理科。高一文理分科考试成绩中,我的文科成绩排名是年级的二十几名,远比理科的六七十名靠前很多。而因为我特别讨厌历史,也不喜欢政治,最后在两者彷徨中选择了理科。
本以为不管怎样,都是向着自己渴望的方向努力着,可实际,我的物理学得一团糟,就连小学初中一直忠爱数学也变得越来越弱。
也就从高一开始,我逐渐地喜欢自己一直不喜欢的语文,而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兴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遭遇了数学坍塌的现实,而看到了语文的曙光。那时候我不懂文学,没接触过什么文学书的我开始看一些课外书,对一些小清新的小诗感兴趣,并且尝试去模仿。
经过一年,两年,三年,没有看到自己身上一丁点良好的变化。没有先天的禀赋,缺少基础的累积,编织的什么东西都不敢见光,怕见光死。
高三的时候揣怀着网络写手的文学梦,每天上课都在乱涂鸦的泥沼里,物理的生活是一地鸡毛。
恰好在我平静内心,打算不再为高考拼命的时候捡拾了一点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那就是去大学图书馆里安安静静的读很多书,还有学自己喜欢的乐器,比如钢琴。我也会为此脑补很多美好的画面。比如,坐在大学图书馆一角,阳光正好,书香飘逸;比如,坐在钢琴室里,优雅地弹着好听的曲子;比如,坐在树底下,微风拂面,弹奏着喜欢的吉他曲;比如,走在宽敞的校道里,秋叶飘落,踩上去,听着酥脆的声音……
这就是我最初上大学的最充分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简单的原因。这些过于简单的缘由曾经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过于天真,仿佛那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对我嗤之以鼻的气氛。
我承认那都是年轻时的美好幻想,是青春年少时的大胆假设罢了。
02
填志愿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后悔我读了理科,因为那些理工科的专业都不是我想要的,只要为自己贴上了理工科类的标签,那些美好的幻想和画面都不复存在。我有一种不平衡感,让我特别落寞。
但是,假如我可以重新选择,也许我还会选择理科。
后来我拼命的往经济贸易类填报,理科方向的就填了化学教师专业,冷门专业甚至是自己看一眼就要呕吐的专业我一概不填,学费太贵的以及太烂的也不填,太贵,我交不起学费,太烂,我感觉不到图书、钢琴、落叶的美好画面。这时才发觉那么简单的原因背后也有那么复杂的理由。
太挑剔了!
因为挑剔,仅超二本线十几二十分的我只能以落榜告终,这大概是对我无能而又挑剔的惩罚吧。
我不明白我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既然当初看得那么淡,后来又那么执着,不甘。为了去大学走一遭,我选择了补习一年。这一年的路程显得又短又紧迫,身边没了往昔互相嬉闹打趣的身影,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面孔,我一个人咬紧牙关孤军奋战。
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洗礼,这时候多了一份不到长城心不死的决心。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内心深处放弃了对大学美好图景的幻想,该拼命依旧拼命。内敛和拼搏交织自己,不会再幻想走在大学校园里看落叶,听声音,弹钢琴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不再幻想有大把时光可以肆意挥霍。
生活在这个繁华的时代,整个大环境虚浮繁华,每个人都在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每个人都在拼命。
我自己也在努力地拼命。
03
当我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后,我心底与现实相符合的理想才渐渐浮出水面。
当年临近高考的文学梦,把我后来的高考志愿推向了偏文学方面的广告策划专业这么一个“中二”的学科,大家都是朝着热门选,我却是大学时我们班数一数二的第一志愿填报广告学专业的人之一。
我不敢说我喜欢文学,热爱文字,对于“文”这方面,我却有一种对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亲切感。那占据我心智的,用营销学的语言来说,就是USP。
我依然渴望着一些东西,渴望在新媒体、文案方面做出一些成绩。即便这不太“文学”,但也是在文学的边缘,也是和文字打交道。
有时候听到别人在抱怨自己专业是被调剂过来时,我大概有些庆幸,好像这一切都是自己想做而又不讨厌的事情。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有些时候默默地做一些事情,可能是渴望的,可能是潜移默化被渴望的,但我们都在努力着。我们不看周围的脸色,一步一步向前走,不是为了想全世界证明,而是为了向自己证明,证明我不曾虚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