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现行版本 第十三章
帛书版本 第五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帛书复原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楚简本】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或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何以寄天下矣。
【今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楚简大致相同。复原本与今本有9处不同,突出的是:
①“故贵为身于为天下”的“贵为身于”,被今本等版本改为“贵以身”,意思变化了。前者的意思是“所以先珍惜自身去为天下的人”,后者的意思是“所以珍惜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
②“宠之为下”句,今本等版本把“之”字去掉,意思变化。前者的意思是“得宠与受辱得到的惊吓相比,得宠的要小得多”,后者的意思变成了“得宠是卑下的”。
【解读】
①成语“宠辱不惊”与老子讲的“宠辱若惊”是两个境界。
■“宠辱不惊”并不反对恩宠,甚至隐含能够得到恩宠是一种荣耀,更是有本事的体现,不过得让自己的能力与修养提高些,那就是不要惊慌,甚至装作不惊慌。所以,日常有个指责人的说法,那就是“这点恩惠就把你收买了,你就这点本事,你就这点德行”
■“宠辱若惊”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如果得宠者以得宠为恩惠、殊荣,那么他就会担心这样的恩宠、殊荣容易丢失,就会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甚至曲意逢迎,违心地去做一些事情,这显然损伤自己的尊严,损害自身的人格,更可能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
■受辱也会损害人格与尊严,甚至有些“帝王之术”就是要通过“侮辱”的方式让德高望重的一些将相大臣降低在官宦与民众心目中的名望和地位,从而提升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 那么,这些将相大臣该怎么做呢?有两种方式:
一是与其让别人来侮辱自己,还不如先自己侮辱自己;
二是践行前面章节所提到的智慧,主动“功述身退”,这样就不仅能够保身,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损伤尊严和人格。
■上述两种避免受辱损伤人格且能保身的方式,都需要具备很高的觉悟与修为,做得好的人物太多了,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末年秦国名将王翦。
案例:王翦先后灭了赵、燕、楚等国,功高盖主,在灭楚的战争中,他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当时全国的军队,这是多么让秦王赢政无奈而忌惮的事情啊!王翦很快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实施自取其辱的办法来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即将成功的伟业。在大军出发之时,王翦就向赢政提出:“得胜之后,望大王多赏些好房好地。”赢政笑道:效心吧,你还怕受穷吗?”王翦继续说,我这是为子孙省想啊!赢政大笑,可能心里在想“这老家伙就这点志向,看来可以放心地把军队交给他了”。王翦率军继续前进,到关口后,又五度派人回见秦王以求良田,这时赢政可能确信王翦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了。
■这些先知预谋“自取其辱”的举动,不仅免除了赢题对他的怀疑,也摆脱了赢政对他在战役指挥上的干扰,使他能按自己的作战意图行事,进而大败楚军,为统一大业立下大功。
③本章在论述宠辱对人身的危害之后,自然而然地便落到了“贵身”的问题上来,既然如此在乎宠辱对自身人格与尊严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人就是非常珍惜自己身体的人。
④ 当然,一个人要是超越了“宠辱不惊”的低层次阶段,达到了“宠辱若惊”的高阶境界的话,说明这个人早已具备了很高的修养与能力了,而这些修养和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老子进一步得出“像这种先珍惜自身去为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己去为天下献身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的论断,这也是水到渠成的问题,更是老子能够触及本质,以独到眼光识人、选人与用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