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乘高铁出行,或前后或左右,常常会遇到小孩子,因为是在上学的时段,所以,这些孩子大多在四到六岁之间,能够自由活动、喜欢表达,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孩子的行为表现更多体现了父母的道德认知和教育理念。
一个看情形五六岁的小女孩,对座位前端的小桌板很感兴趣,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后来就将自己的玩具放在上面玩儿,弄得小桌板摇摇晃晃,影响了前面乘客的休息,小孩子可能不理解桌板与前面乘客的关系,但是父母亲肯定是知道的。对孩子没有任何引导,任由她玩弄,直到前面乘客忍无可忍站起来提醒,父母才严厉的教育孩子。
有些孩子精力充沛、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从上车就不停的说话,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话题,就是不停地向妈妈反复提出问题,“你热不热”“怎么这么热”今天晚上有宵夜吗?”“为什么没有?”“这个糖是什么,一点不好吃。”“这个车怎么这么慢,还有多久才到啊?”……好像一个小大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问,声音忽大忽小,周边几组座位都听得清清楚楚,父母也和孩子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互动,也没有想到在公共场所可以提醒一下孩子声音可以小一些,以免影响他人的休息。
一次,碰到几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们的孩子一起出行,照理说几个孩子在一起,还是熟悉的朋友,肯定会有讲不完的话,但这些妈妈们将小朋友们两两一组坐着,各自选了绘本,他们安静地读书,轻轻地讲话,妈妈们也各自做自己的事,大家相安无事。
学校教育应该将“德”放在首位,但学生品行修养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在18岁以前是非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与家人在一起,孩子的品性、公德心的引导和形成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尤其是父母的耳濡目染。因此,这首先需要父母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个性修养,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都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既依赖学校的教育,也需要无数个家庭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引导,因为它是无时不刻的,是在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社会交往中生长起来的,这种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影响更深、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