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百篇【亲子教练日记】的第十八篇,我会秉承【少说道理,多讲故事】的原则,从日常教养的具体场景入手,聊聊青春期的孩子教养中,身为父母的教养盲点,今天聊的主题是《明明是孩子叛逆厌学,为什么要求父母成长?》
现在很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在家、沉迷网络、情绪障碍,严重的还有暴力倾向和轻生倾向,更有甚者会伤害自己的父母。 天底下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她们会带着过度焦虑问:“这些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
而我会说:“不应只关注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而是先去反思自己出现什么问题了。” 父母生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相信现代的父母养育孩子已经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了,也不再是为了养儿防老了,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现代父母大多是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而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
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爱和创造的喜悦。
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这份初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竞争和施予孩子的无穷无尽的压力。
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就会变成这样?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
青春期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会被父母定义为叛逆不听话?
作为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有情绪障碍的孩子?
我想父母必须先弄明白以上这几个问题,远比以下这些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热点问题:如何引导这样的孩子走出来?如何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呢?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读懂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就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如果孩子真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及时医治或疏导。
但是,父母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反复,逐渐变成沉疴痼疾。
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讲,家庭教育看似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没有在上一辈那里学到什么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或方法。
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就是“孩子必须听话懂事”、“孩子必须乖巧孝顺”、“孩子必须认真读书”等之类的信念,这些是针对孩子的。
但是,我们却自动忽略了“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父母必须慈爱笃定”、“父母必须自信自尊”等之类的传统美德,而这些是针对自己的。
我们都知道,父母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效果到底如何,到了青春期就开始真正地呈现出来。
我认为,现代家庭80%孩子的青春期问题,跟家庭教育有关,这是最大的不争事实,也是最无奈的人间教养戏剧。
记得,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我经常在某些场景就会记起这句俗语。
比如,某位孩子妈妈,孩子厌学一年了,每天都在玩网络游戏,妈妈强忍着愤怒与无奈,用尽办法去讨好孩子。
初听下来,这位妈妈看似很可怜,因为她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可孩子却总没有改变。
用这位妈妈的话来讲,她都这么不容易了,孩子还是不相信她。
我没有问这位妈妈为孩子具体做了什么,只是好奇孩子在厌学之前与她的生命故事是怎样的。
听完后,我才发觉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之严厉是如此令人窒息,要是换作我是孩子,早就不堪忍受逃离了!
当我又问这位妈妈童年的创伤经历,才明白妈妈把自己童年匮乏导致的恐惧憎恨全部投射给孩子!
于是,孩子的内心声音经常是:[我为了你开心而努力读书,成绩虽然不好,你就认为我是糟糕的人,不值得你爱,那你为什么生我下来?]
孩子妈妈跟我沟通时,一直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这其实是暗示我,她没有错,这都是孩子的不争气与丈夫的教养缺位。
她自认为向我寻求孩子厌学问题的帮助,可内心是希望我能做个“公正评判”或“安慰天使”,可惜我不会被轻易蒙骗!
于是,我告诉孩子妈妈不要表面装作“拯救者”的角色,内在却是“受害者”的心态,而且忽略自己之前“加害者”的角色。
我这种直击灵魂的回应风格,经常被一些叛逆厌学的孩子妈妈所憎恨,觉得我太“毒舌”了,没有去好好地理解与安慰她们。
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敢于说真话:[人总是习惯将问题的原因归咎给外界,是因为不想被责备,不想承担责任。]
为什么我会这样处理?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自己是谁?
作为亲子教练,我其实就是她们的“Morning Call",不断地唤醒她们要随时自我觉察,保持清醒。
当然教练有时会让被教练者反感,因为人面对自己的缺点时往往是不太舒服的。作为“Morning Call",教练的职责要不断反馈对方的盲点,启发对方的内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对方醒来,从自以为是醒来,从执迷不语中醒来,从无效的思考模式中醒来,从行不通的选择中醒来。
我唯有坚守本心,内在稳固,才能真正做到”一语点醒梦中人“!
前天刚好与两位已经走完情绪管理练习的妈妈分别聊了聊,探讨她们是如何从过度焦虑的困恼中走出来,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心灵成长上面。
本来希望可以借鉴给大家,结果一位经历特殊,一位不爱学习,但都是通过持续练习,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内心柔软”之后才发生改变,其实跟懂得多少家庭教育方法、理念的关系都不大。
可她们共同的感触都是——[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孩子太不当人了!]
当然,我们不能说学习知识没用,但没有系统的“刻意练习”体验,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依旧焦虑担忧的家长实在很多。
所以,我觉得关键的点不在如何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而在父母是否真的体验到自己有问题,觉察到自己哪些问题正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参照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第一个案例:一位单亲妈妈痛恨前夫的无情与不负责任,但是发现罹患抑郁症的女儿对爸爸有很深的依恋。
于是,这位妈妈总是在女儿面前说爸爸的诸多不是,但她怎么都没办法让女儿认同,并跟她一起抱怨爸爸。
孩子爸爸多次表达为了女儿的心理健康希望复婚,可是这位妈妈坚决不同意,还三番两次的去警告他,以后不要打扰女儿跟她的生活。
这位妈妈认为,孩子的抑郁症与爸爸的教养缺位有很大关系,所以当女儿跟妈妈表达,不要在她面前再说爸爸的不是了,妈妈还是依然如故。
这位妈妈和我沟通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她总是无意识地透露出对前夫的怨恨,虽然最后会说,我已经放下、我已经想开了之类的话。
当我指出她说的放下或想开,与对前夫的怨恨相互矛盾的时候,这位妈妈一下子愣住了。
这位妈妈惯性的抱怨让女儿内在心灵不断被撕裂,女儿既爱妈妈,又痛恨妈妈如此“恶毒”说爸爸,试想这个孩子的抑郁症如何能够快速好起来?
可是,妈妈始终对破裂的婚姻有恨,一直觉得自己当初怎么瞎了眼,找了这么一个“渣男”做自己的丈夫。
妈妈越是这样想、这样说,孩子内心的拉扯、纠结就越来越多,孩子就会感觉被妈妈逼得无路可走,为了照顾妈妈的感受,只能偷偷与爸爸联系,逐渐孩子内在伤痕累累。
所以,我告诉这位妈妈,如果她不去看见自己以前在失败的婚姻中未尽的责任,就放不下对前夫的愤恨,孩子的情绪障碍问题自然也无法改变。
再举个例子,某位妈妈对儿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管教孩子非常严格,孩子在考进当地有名的重点高中之后,学业遇到很大挫败,成绩排名总是不好。
孩子觉得自己很丢父母的脸,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他又拿不到好成绩回报父母,于是上高二的时候,孩子说什么不愿意上学了。
孩子厌学在家后,要么整日在家黑白颠倒玩游戏,要么夜不归家在外面跟“坏孩子”玩耍,并且学会了抽电子烟,经常各种借口找妈妈预支零花钱。
妈妈发现孩子抽电子烟后非常恐慌,急忙找我指导如何说才能让孩子戒烟,我回答说,我办不到。
我告诉她,亲子沟通是通过健康、和谐的言语或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孩子的关怀与爱,而不是她想象的——通过某种高明的话术去改变孩子、控制孩子。
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肤浅认知之后,一改之前对孩子的严苛教育方式,对孩子百依百顺,哪怕孩子发脾气也忍着,她只是一个人暗自伤心流泪,哭完了以后又假装没事继续陪着孩子。
爸爸以前在外地负责某个项目,听说孩子厌学已经发展到休学的地步了,开始暂时放弃外面的工作,有意识地待在家里,多陪陪孩子也多陪陪妻子。
爸爸发现妈妈忍气吞声,小心翼翼的表现之后也挺心疼的,于是和妈妈商量着让她一个人出去散散心,自己留下来单独陪孩子一段时间。
妈妈本来是不愿意的,自己也觉得状态不对,最主要是怕影响到孩子,于是到外地朋友的家里去单独生活一阵,这段时间都由爸爸陪着孩子。
刚开始还好,父子相处融洽,一起吃饭,一起打球,孩子的作息时间也慢慢正常了,爸爸偶尔也外出办理自己的事情,并不是太担心孩子。
我们都知道,人戒除烟瘾需要一段时间,孩子晚上依旧躲在房间内玩网络游戏,依旧瞒着爸爸偷偷抽烟。
渐渐地,爸爸发现孩子的情况并没有他期待地迅速好转,孩子玩游戏、抽烟依旧,他就非常地气愤。
爸爸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就这么迷恋游戏?这是不是玩游戏才导致孩子厌学、抽烟?孩子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
于是,爸爸找孩子谈他的心理问题,建议孩子跟他一起去看心理医生,可是孩子不愿意跟父亲聊这个话题,谈话当中流露出抗拒与烦躁,父亲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开始命令孩子服从管教。
结果,孩子直接大声怼爸爸:“你才心理有问题!要看也是你跟妈妈去看心理医生!”,然后转身房门一关继续玩游戏。
爸爸哪里受得了孩子这样的态度啊,顿时怒火中烧,一脚踹开房门,强行制止孩子玩游戏,父子俩当天产生了剧烈的肢体冲突。
自从这次冲突以后,孩子在家中更加我行我素了,孩子的抽烟瘾头越来越大,抽烟从以前偷偷摸摸到现在明目张胆。
妈妈实在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想求助我解决孩子抽烟、玩游戏问题。虽然爸爸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无可救药了,准备任其自生自灭。
我告诉这位妈妈,明明是她没有看见孩子内心因学业挫败导致的痛苦,却总把焦点聚焦在孩子的抽烟和玩游戏上,这岂不是“因果颠倒”吗?
我又跟她说,你嘴里说着担心孩子未来会没有前途,可是却始终不承认,自己内心中害怕会成为“不争气”孩子的妈妈,因为这会感觉很丢脸。
这位妈妈如此“心口不一”,只会继续扩大她的焦虑、继续喂养她的焦虑,过度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她眼里永远一无是处。
爸爸看似很理性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他始终放不下父亲的权威,并没有做到跟孩子共情,最后这场冲突只会带给孩子内心更多的创伤。
于是,孩子在家庭当中成为了一个“不受待见”的人,他只能带着“罪恶感”在这个家庭中孤独、倔强地活下去。
所以,当我听到孩子从原来偷偷抽烟到明目张胆抽烟,我就告诉这位妈妈,你的孩子很坚强的活着,看似在挑衅你们,表示内心不满,其实他在坚守自己活下去的最后一点自尊,请不要再逼孩子了!
我想这种家庭教育情况挺有代表性的,当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心是无法做到宁静平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平气和”。
如果因为孩子做了或者没做某件我们期待的事情,而让我们有了各种内心感受,那我们就是活在“受害者”角色中了。
可是,如果你能够恍然醒悟,发现自己才是一切问题源头,你就有了自我改变的能力了。
现在,好多父母的网名都喜欢叫做“静待花开”,而我也经常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日以继日;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起初,我以为取“静待花开”网名的父母,跟我一样,父母作为孩子这朵花的根,默默输送养分,始终相信孩子自己会向上、求好的。
可是,通过交流才发现,他们的此花非我指的彼花啊!
他们是不允许孩子这朵花天然成长的,必须按照他们的标准,总是摘摘叶子松松土,多放点肥料多浇水,总是希望花能开的更早一点,更好看一点。
结果孩子跟父母的冲突矛盾不断,最后连双方连基本的日常沟通都没有了,父母在这样的无奈、憋屈的前提下,他们才把网名取名为“静待花开”而已。
好多家长会特别无奈的说同一句话:“那我们就这样不闻不问,放任孩子发展下去,孩子会有好的未来吗?”
我这里想说哪有那么容易,你看室外的彼花自然开放,不去修剪、不去催促,相信能开放出最美丽的样子,是我们看到自然美丽的事物的本能反应。
但是当这个事物和我们有关,且我们自认为孩子有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内在就会失去了“平常心”。
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想办法让自己从过度焦虑回归到爱孩子且看孩子顺眼的“平常心”,要比我们想象中艰难的多。
更别说,我们能够直面自己的痛苦和创伤,鼓起勇气揭开结疤许久的伤口,为了孩子而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强大了。
这些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加上机缘才能完成,真的不是说光陪着孩子啥都不用干就能够实现。
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容易,直面自己的创伤很难。愿意直面,能够看见,有足够的勇气和运气做出真正的改变,要花很长的时间。
可能是三年五年,极少有人能在一年两年之内完成。试想,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开始自我成长以后,哪还有精力对孩子过度关注呢?
当我们不对孩子过度关注,不去过度干涉孩子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减压放松了。
更别说言传身教,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给孩子做出一个勇敢诚实的榜样,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孩子自然也会像我们学习。
所以,我经常跟圈子内伙伴反复强调并倡导的:
父母要“将心比心”对孩子做到“真实陪伴”,不是所谓的“佛性放养”!
如果,你没有通过持续系统练习,以夜继日地“心上炼、事上磨”,就无法收获身为父母的幸福感,你岂能指望光通过学习就能做到?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沟通教练,父母心灵成长顾问,1对1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智慧教养与自我成长方面,厘清问题真相,掌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