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馍
2017-11-06 马腾驰 文化陕西SQ
背馍这个词,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背着馍当干粮,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从老家大张寨,背馍去礼泉县城上的高中。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一个挨着一个铺着自己的铺盖。每个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墙,墙上有上一年级学生留下的挂馍的大木撅,木橛散失没有了,洞眼还在,就自己找来一短截木棍,削尖一头,砸进原来的那个眼里。挂在墙上装馍的有黄帆布包,有土织布做的包,还有直接用包袱包着馍的,那五颜六色疙里疙瘩不同形状背馍的包就在墙上挂了一长绺儿。把背馍的包挂在墙上,一是在高处,相对通风,二是怕老鼠偷吃。
各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那时,县北的经济状况较县南要好一些,县北同学背来的锅盔馍就白,他们还带来家里自制的咸菜、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县南的我们背来的馍不但黑,还搅着玉米面,就馍的菜也少之又少。
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干馍。学校灶上也卖八分钱一碗的汤面片,很少有人去买,那时,八分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来自农村的同学,舍不得吃,也没有钱去买一碗热乎乎地汤面片,滋润一下干得能冒出烟来的肠胃。
背到学校的馍,夏天,没过几天就长出了长长的绿毛。心细的同学还掰碎了,晾晒一下,大部分的同学,用手拨拉掉长绿毛就吃开了。到了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掰也掰不开。记得有一次,中午吃馍时,两个同学起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中一个把手里的干锅盔馍撇了过去,正好砸在对方的脸上,干硬的锅盔在他脸上划出一个大大的血口子,血呼呼地往出冒。后来伤口好了,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我们还跟那位同学开玩笑,说那是“馍伤”。
馍太干硬,只能用牙一点点地咬着吃。天寒地冻,学校一个小小的锅炉,几百学生拿着碗去接开水,还没到跟前就没有了水。我记得胡王村一个姓孙的同学跳上水泥水池子,用力去压低水龙头,接了不到小半碗的开水,受到了管灶人严厉地批评:“没水就算了!胡弄啥呢!用那么大的劲去压水笼头,压坏了咋办?你能赔得起么?”没有开水,只能干吃着馍,实在难以下咽了,就接了凉水,喝上一口,把堵在喉咙口干燥得咽不下去的馍冲下去。
我和南坊镇的一个同学关系要好,他每星期从家里多带了一份咸菜来给我,使我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
无以回报他,一个下午的课后,我步行到几里外的县城,用身上仅有的二毛三分钱,在副食品商店买了辣子酱提回来送给他。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人咋是这!花那钱弄啥!那么生份?算了算了!买回来就买回来了,咱俩一起吃!”到了晚上,他让我一起吃,我说这是送给他的,借口嫌辣,我不吃。他坚决不依:“别装了!我还不知道你爱吃辣子?快来,快来!一起吃!”那辣子酱,最终还是我们俩一起吃了。为了还他的情,有一天,我买了两份的汤面片,端回宿舍,让他吃一碗,他说:“唉!你呀!老记着那么一点小事。看来,你也实确是一个实诚人,让人跟你不成为好朋友都难!”我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啥还你的人情,只有这么大的一个力负,以后真能混好了,这个情是要还的!”
高中毕业,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他,未能考上学而回了家。过了好多年,我回礼泉,偶然在县城街道上碰见他,他自行车后边带着两个筐筐卖家里的苹果,俩人相见,非分亲切,说了大半天的话。分别时,他装了一大袋子苹果,非要让我带走。我说:“我从外地回来,还要到兰州去办事,带着不方便,你快去卖!我坚决不要!”拗不过他,我只好拿了几个苹果路上吃。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如今的手机,各自为生活奔波着,分别后就失去了联系。后来,托了好几个人找他,只知道他一家去南方打工,没有联系方式。心里空荡荡,很是失落。我还是要继续找他的,见了面,要好好地叙说叙说同学情,说起他每星期多带给我的那一份咸菜,诚心地要表示对他的感谢!
那时,学生娃背到学校的馍,是家里的精细粮。家里的大人们想着娃们读书用脑,尽一切力量弄来麦面烙锅盔馍,怕拿的馍不好,娃们的同学们看不起,笑话,而往往他们在家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却吃着杂粮。每个星期要回去背馍,每到了星期六,忙碌着地里活的母亲,还要在晚上紧张地给我准备一周要吃的馍。大铁锅,麦草火,厨房呛得人进不去,特别是连阴雨天,柴草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一声接一声咳嗽着,被烟薰得睁不开眼睛而不断有泪水流下。
姨表妹晁煜在史德中学上学。高三那一年秋天,连阴雨下个没完,道路泥泞不堪,踩下去是半腿的泥水。姨拄着棍子,穿着雨披,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十几里外,给她送了一个秋天的馍。穷苦艰难的生活,最容易激发一个的斗志与精神,晁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她好学争气,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这么多年,姨父姨母被她接去北京住,她还在西安给他们买了大房子并进行了精心装修,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地好。村里人说晁煜是姨“送馍送出来的大学生”。
背馍上学,艰难困苦,但背馍上学的学子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被艰辛困顿的生活压倒,他们反而更加拚命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他们走向社会而往往具有了坚韧的忍耐力与坚强不屈的意志。背馍的经历,历练了他们应对困难境地的能力,多了更多的坦然和从容,有了遇到艰难险阻而从容不迫的精神 。
11月11日
34
哩咚锵
我老家是河南三门峡,95年上初中时也背过三年馍!看完此文勾起了往日许多回忆!
11月10日
34
正步力量
感谢作者!让我勾起尘封已久的往事,让浮华世界驻足回望,净化心灵!
11月10日
34
梧桐枝
穷苦的日子暂时走远,消逝的青春再不可追回!旧时生活虽然艰辛,却收获颇丰,真情、快乐、无所可比的精神财富,回忆一下,幸福满满无绝期……现在怎么了?经济腾飞,经济巨浪把旧时和和乐乐的一家人冲卷的四里五散、天各一方
11月10日
34
Asia*西部牛郎
这个现象大家只关注到了背膜上学的经历,感慨万千,但是很少有人思考根本原因,就是贫穷,为啥大量人会极其贫穷?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发展和历史,避不开谈论被外敌入侵掠夺一切资源,尤其东亚邻国日本,也涉及到了政策,乡镇政府自然村村组织的治理问题。
11月10日
34
岁月如歌
我有过背馍的经历。,学校离我们家7里路,基本是每周回家一次,拿些咸菜和油辣子。好的是学校那时比较人性化,把冷馍用大笼托热,冬天用大锅给学生娃熬苞谷粒粥。我们是延安南,秦岭北,也算是陕北的小江南吧!那时大环境都一样,少吃缺衣,但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信念不倒!
11月10日
34
锋行天下
我家是河南西部一个山区县,当年也有同样的经历,96到99.每一星期都是,多年没有这么深的感触了。当年往事,随一篇文章回忆,
11月10日
34
浮生如斯 ོ
80后,当初在县城读高中。每周六回家,周日下午返校时,会带上奶奶烙好的锅盔,为了在学校吃豆花泡馍方便省事,奶奶会把部分锅盔切成小块让我带着。那时候7个娃滚床板,晚自习后会拿出锅盔和自家做的辣酱夹着吃,简直美味,现在想想都流口水。由于住宿条件简陋,宿舍经常有老鼠到访,舍友就把干粮挂在墙当中,匪夷所思的是,依旧会被老鼠偷吃,袋子里好多老鼠屎,不知它咋进去的。秋冬季节阴冷,一到周末,锅盔基本吃完了;春夏干热,还没到周六,宿舍好多同学的干粮和锅盔都干硬了,同学戏说,信不信,我能用这“砖头块块”砸死你。
11月10日
34
提拉米苏
11月9日
34
樊琦
初中背过……带着妈妈晒的黄豆酱,晚上自习后借着手电光跟舍友一起分享
11月9日
33
张玉洁
曾经我也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书包馒头去五里路上学,妈妈一星期给我十元钱作为伙食费,虽然一个馍夹菜只有五毛钱,但是我还是舍不得花这五毛钱,每次同学们去打饭,我总是推脱说不想吃或者说吃泡面,等她们都走了以后,我才拿出妈妈腌制的咸菜,就着冷馒头吃,虽然苦,但是很知足,想想真心酸,现在生活好了,自己家的孩子也上学了,偶尔会放纵自己吃一顿汉堡包或者一锅麻辣虾,吃完后觉得自己太腐败,居然忘记了曾经上学三年背馍的日子,所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希望不要让现代的物质腐化了孩子们。
11月11日
33
安老师(安保侠)
此文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情真意切,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当时哥哥上高中,我上初中,每周六回家,我们和妈妈先推磨子磨玉米,第二天再由妈妈用玉米面蒸成窝头,下午我和哥带窝头各奔南北(我在崇凝上初中,哥在瑞泉上高中)地颠上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几年。回忆起来,让人酸泪直流,但是,正是那样的生活,磨炼了我们这一代人,使我们坚韧!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
11月11日
33
富士苹果
感谢分享,文章如老电影般展示艰苦岁月片段,回忆了吃馍求学的背景,送馍的亲情,还有同窗互赠菜的友情,稍显凌乱和文不对其题,中心思想不突出啊,既然提到了背馍练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好处,却没写后来的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顺便比个惨,我是先步行二十里地真正意义的背馍,长跑万米不费劲,后来骑自行车,练就除上坡外双手撒把的车技,学校没灶,只有限时供应水,练就一天喝一次珍惜水资源;男生没有通铺,只有课桌,恋上我的桌,成为没有迟到早退的遵守纪律好学生;教室下课后没电,临近考试老师的窗下需要占位子,白纸当玻璃,冬日教室的寒冷让我养成不蹬被子的好习惯;全校唯一一处厕所在操场最角落,又远又黑又冷,感谢膀胱和大肠给力。
11月11日
33
段淑娅..
这篇文章是70后,生活在农村孩子学习阶段的写照,我深有体会,触动当年的那段记忆,谢谢曾经的经历,让我们一代人知道,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为祖国为家乡做贡献!
11月10日
33
蓝
有过背馍的经历,只背了高中4年,很是怀念那时的岁月,虽然苦,但过得很充实。正是因为以前苦过,才觉得现在的生活来的不容易,才要珍惜。
11月10日
33
流年九九
艰难困苦的求学历程,一段苦涩难忘的记忆!
11月10日
33
雨萱
我没有背过
11月9日
32
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