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1月1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法治的细节》
阅读范围:《法律与道德》5-7
整体感受
这一节的引用案例很有争议性,从情理的角度我们是非常同情和理解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更愿意去成为“替天行道者。”但公立必须由中立者裁决,这让我想到了《武林外传》中,郭芙蓉自以为是“雌雄双侠”,而他所行的却是“雌雄双煞”的行为。
“孝子”能否逾越法律?
在这一节里,罗老师引用了一个十分极端的案例“张扣扣替母报仇案”,张扣扣的母亲被当时还未成年的凶手打死,凶手被判故意伤害罪仅服刑了三年,出狱后张扣扣替母报仇,最终也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当时大批的舆论表示同情和支持,认为他罪不至死。
这里罗老师想讨论的问题是。定罪量刑中法律判断要优于道德判断。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个体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凭借个体对正义的理解去匡扶正义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
二是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也有善与善之间的冲突。比如义务冲突,“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这个经典的问题中,救妻子还是母亲都是须尽的法定义务,然而选择一方必将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裁定对错。
法律在面对类似冲突时是以中立裁判的身份在对立观点中寻找平衡点并以程序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如果通过私人的报酬来执行和伸张正义,不但起不到惩治的作用,反而会破坏秩序。
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替天行道”,而是要贯彻法治精神。
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道德是为了鼓励人们做善事,排除错误选项,但它本身不具有惩罚的作用。而法律是维护道德的底线,用强制手段保证人们不作恶。
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他律,不能严于律他,宽于律己,但法律规则面前是人人平等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