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溺爱和宠这类词汇,常是太要面子的父母为自己找的托辞。意思是孩子之所以变得这么坏,不是因为我坏,而是因为我对孩子太好,结果把孩子天性中的坏释放了。要知道,孩子天性就是坏的啊。
从理论上讲,生命力本来只有一种,如果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如果没被看见,就会变成坏的。当一个孩子的生命力被允许、被看见时,就会成为好的生命力。
感受:
不光是教育孩子,我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把过错推给别人。————————————————————✨如果养育者自己水平低,那么难以真正养出有真自我的孩子。
我认为这种时候,诚实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当养育者做不到时,坦然告诉孩子“我做不到”,甚至“我不想这样做”,而不是说“你不好”、“你不该提要求”等。
这里面的关键是控制,就是一个基本活在一元世界中的父母,当你试着不去控制孩子时,孩子就会按照精神胚胎的发育方式自然生长,这时父母就会生出各种担心,有时会有严重的失控感。
这个时候你可以强行控制自己,懂得尽可能地尊重边界,轻易不去侵犯孩子的边界,在孩子自己的事上,尊重孩子的感受。
“养育者围着孩子的感觉转”,这的确可能造成孩子活在一元世界中。真自我的准确表达应该是“孩子的自我围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而养育者最好也是出于自己的感觉而去做事。
感受:
控制别人容易,控制自己难。养孩子的时候坦诚面对你自己的能力水平,才是对孩子比较好的选择。这一点在我日常生活中跟父母相处中,也常有体现。————————————————————我们需要相信人性自身的力量,也是相信潜意识深处真我的力量,每个人自己会去点燃它。鼓励、允许孩子做自己,不是插手替孩子解决问题,请注意后者和前者的区别。
感受:
自助者天助之
给孩子解决问题,是对于她行为的支持,就是帮忙解决问题了
————————————————————
人常常是这样吧,虽然睁着眼睛,却看不到显而易见的事实。
她说:有两点,一是你虽然貌似在认真聆听别人说话,共情能力很强,但你并不情愿,也常常听不见;二是你眼睛这么大,但你也看不见。
我们可能都是这样吧,扭曲了,麻木了。那些能直接看到真相的人,也许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看不到显而易见的现实只不过是不愿意去直面阴暗面
————————————————————
✨当我们心中没有敌意时,也就唤不起别人的敌意
王小波的说法:当我没有主动伤害你时,我就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在纯粹是我自己的事上,我爱干嘛干嘛。如果你觉得受伤了,拜托,那是你的事,和我无关。
感受:你对别人是不是有敌意,从你的言谈举止就能看得出来。
————————————————————客体关系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家梅兰尼·克莱因说,攻击性的发展有两个阶段:
1)一开始我们觉得自己是脆弱的,所以不敢发起攻击性,担心一发起,就会被惩罚,甚至被杀死,这是恐惧;
2)当我们觉得自己强大后,就担心发起攻击性后,会伤到所爱的人,这是内疚。
当恐惧和内疚都被基本化解后,我们就深深地懂得,攻击性就是生命力自身,它无好无坏,它是一切,这时我们就能信任自己的自发性。所谓自发性,就是想干嘛第一时间就干嘛。
感受:
不管是实际弱小还是强大,人都带有攻击性。
既然害怕伤到爱人…那就保持相对平衡就很好了。
————————————————————✨在自己的范畴内,我们可以做自己,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我们没有攻击别人、伤害别人的权利,这是我非常反对的,也因此不断地在讲界限这个概念。
事实上,很多人在追求肆无忌惮地对待别人,想以此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当可以做到时,他们会觉得特别爽。很多人也因此而伸展开了自己,但在心灵的深处,他们一样会有恐惧和内疚,只是被屏蔽了而已。
感受:还是一句话: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对别人进行攻击,并不会给你带来实质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