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厚老师今天主讲“舜的无为而治”以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针对第二点,我的浅悟如下: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集解:君子当思虑而豫防也。
唐以前古注:人生当思渐虑远,防於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至。若不为远虑,则忧患之来不朝则夕,故云必有近忧也。
苏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忧不在千里之外,患在几席之下矣。
以上观点,可以说都是在讲“人有近患可无远愁,而人若无近患则必有远愁,无远忧亦则必有近患。”也可谓,“凡事不为将来久远之虑,必有日近倾败之忧也。”
而另有:君子以正心修身为本,近思约守,事来则应,未闻所虑必须长在千里之外也。单从这一句话,提取到的意思应该是,人,不一定非要有远虑,做好自己,管好身边的事,凡事亦皆可顺遂人愿。
子厚老师认为,最后这样的一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或者说并不完全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的,我也有同感。人,是群居动物,是必然离不开社会性的。自然人只有成为公民才真正自由和幸福,自然人也只有成为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以成为称职的好公民。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眼前的事情和利益,还应该顾全大局,周到他人,并做长远规划。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我们都只有做到了“远虑”,方才化解“近忧”。
但是,如果把这句古人的注解,换一种角度考虑呢?所谓“正心修身”,即是“修身养性,开通自我”。既然,人是以自爱为中心去爱人的,那么,自爱的能力越强,不是越能扩升其爱人的能力吗?以主观带动客观,不见得不对,只需要辨别主观的优劣罢了。如果,我心正身正,心美身美,有超强的忧患化解能力和感染力,如此一来,所谓“远虑”不是不攻自破吗?所以,从某一种主观的角度理解,人可有远虑可有近忧,但是,近忧如果不再被视作“忧”,反而被化成乐与美,那么何愁“远虑”悠悠不散呢?
你看,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变通的,只要是能够助我们经营好自己和世界的,怎么理解都不为过。这又回到了:我好,你才好,世界也才好。